Sunday, August 23, 2009

新博客

好久没来除草了,因为在中国打不开blogspot.com,现在有在替新加坡的OMY写博,主要是分享有关中国的生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http://blog.omy.sg/oceanblue/

不过,这里还是会不定期更新一些别的原创文字作品。

Tuesday, April 28, 2009

上海同学原创小说入围创作比赛,大家帮个忙去投票支持一下吧!

复旦中文系上海同学—— 钱佳楠 创作的短篇小说《儿子不像我》入围马来西亚野运会创作比赛,现与其它19份作品竞遂网络最佳人气奖。五月十一号截止。希望各位大虾美女帮帮忙,去投个票把朋友顶上去!万分感激!本人作品也有入围,但是一人只能投一票,请集中投我朋友就好!

入围作品网页:http://www.ulement.net/category/wmm08/winner-wmm08
[ 同学的作品排在页面底部的“入围作品(一)”]

投票页面(进去后按底下的“vote”按钮投票):
http://www.ulement.net/2009/04/wmm08/winner-wmm08/2170-vote-for-wmm08-nominees.html

Tuesday, January 20, 2009

中西艺术精神互鉴下论《追忆似水年华》中拯救时间的可能性

—— 以时间之名,年华似水流逝;以追忆之名,时间无往不复。

摘要:结合中西方艺术精神思想论析二十世纪初法国作家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所写一书——《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间观与生命观,从而验明在普鲁斯特的意义上,时间得以复返与生命不朽的可能性。

关键词:普鲁斯特;时间;《追忆似水年华》;中西艺术精神

《追忆似水年华》(以下简称《追》)一书为二十世纪初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花了六年时间写成的长篇小说,全书篇帙浩繁,前后花了十四年才把全书七卷陆续付梓出版。如书名(法文原书名亦可译作“寻找失落的时间”)所揭,小说中,普鲁斯特以“如何寻找失去的时间”为主题贯穿了整部作品,他认为人们惟有通过始于无意识的回忆,才能使失去的光阴重返,而这些被追忆回来的时间,才是我们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又,在小说的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中》中,通过与第一卷首尾呼应的另一主轴:如何成为一名作家,普鲁斯特为我们进一步揭示了惟有通过艺术创作,我们才能把寻找回来的时光永恒羁留,熔铸不朽。显然,无论是无意识的回忆方式或如何敲开文学创作大门的论说,两者都是意图把我们导向一个惟一终极的命题——何谓真实的生活?环绕着这一命题,普鲁斯特在《追》各卷中纷至沓来地带出了他独特的生命观、时间观、艺术思想和文学创作理论。阅毕全书,很明显地,普鲁斯特的思想是深受了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孕育而成的。值得观注的是,虽然远隔了亘古的时空,其中却不乏与中国艺术思想遥相契合的地方,有者如以东方思想精神来印证诠译,更能厘清其中的三味和条理。下来我们不妨结合东西方艺术精神,在两者的互鉴下对普鲁斯特的时间观、生命观和其谓文学创作为不朽的理论来作一番梳理。

一、 时间之河,生命之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1]……”

二千多年前,孔子凝视江水流逝的河川谓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二千年后的十九世纪,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在其诗篇《仇敌》里呐喊道:

“……痛苦!呵,痛苦!时间蚕食着生命,
那阴森森的仇敌在侵蚀我们的心房,
它靠我们失去的血液成长,一天经一天强壮!”


对于时间这一命题,亘古以来,不论中西,其实从没放松过对人类心灵进行严酷的拷问。从现实环境的直观中,人类早已发觉,随着时序更迭,时间可以摧拉朽地把围绕在我们身旁的山川移位,环境变迁,物事消亡,最后更在我们的肉体上烙上无可消磨,渐趋衰老的年轮。可悲的是,人类也意识到时间这种摧毁一切事物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也似乎没有任何力量来阻止此时间巨轮不断住前辗推的命运。

古希腊时期,阿里斯多德早已明确指出,事物演变的顺序以不可逆转的定律,永远沿着时间这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再至未来的一维之轴运转。在西方的观念里,它以空间更迭变移为前提而被感知,时间被理解成一种抽象的自然概念,是一种可分隔的绵延规律。既是,永远只有并存但没有相继的空间;而时间则永远处于只有相继但没有并存的状态。在物理学发展起来的绝对时间观念之下,爱因斯坦论证了如果物体能已接近光速的速度前进,相对于其它客体,这个物体的时间会相对变得慢下来,可是他也阐明了现实世界里没有物质能以超越光速的速度前进,这一结论等同在我们理性的世界里为通向有可能逆流的时光希冀落下了一道不可憾动也不再开启的大门。

《追》一书的写作手法虽然不注重故事情节,可是事物推进的顺序轨迹还是有迹可寻的。整部《追》里,叙述者“我”自他在贡布雷童年的生活开始叙述,随着小说的推进,“我”历经少年、青年时期,最后在第七卷中步入中年。小说中所记载的其实就是环绕在“我”在这一段成长岁月里所经历过的人事与感悟。这显示普鲁斯特不是没有同样意识到时间不可逆流的事实,可是阅毕全书,它的主题却企图告诉我们通过一种无意识的追忆方式,时间可以被追回,我们不禁要问,这又何以可能?这种无意识的追忆方式又何以实现?书中对于无意识的追忆行为而把失落的时光追回,有着很经典的叙述,话说成年后的“我”在无意中享用母亲为他准备的“小玛德莱娜”点心时:

“……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荼碰到我的上腭,顿时使我浑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非同小可的变化……然而,回忆却突然出现了:那点心的滋味就是我在贡布雷时某一个星期天早晨吃到过的“小玛德莱娜”的滋味……”
[3]

换言之,“我”通过品尝到“小玛德莱娜”点心混荼后独特的味道,勾起了童年时到莱奥妮姨妈家去请安的回忆。随着回忆的深入,当年那天所发生的一切情景仿佛历历在目地一一重现眼前。之所以如此,因为那天在莱奥妮姨妈家里,“我”也同样享用过“小玛德莱娜”点心沾荼的荼点。从这里的思维出发,普鲁斯特认为我们所有的记忆都是与我们当时所感受到的感觉相联系着的,如同被贴上一组一对一对应着的标签,在事件过去后,当我们在生命中的某一时刻重新感受到与当时一样的感觉时,连系着感觉标签另外一端的记忆就会在脑海中被扯动牵引出来,本来已经被遗忘的往事再次被回想起来了,在这一层心理意义上,过去的时光就能重新被寻找回来了。

“……这个世界,在我们看来没有形式,因为我们看不见它;没有意义,因为它为我们的理智所不能掌握;我们只能通过一种感官才能到达那里。”
[4]

但是普鲁斯特进一步阐明,触发旧时感觉的行为不能是自主性的刻意行为,而只能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意间获得的偶发回忆。所以无论是上过浆的硬餐巾让“我”回忆起巴尔贝克旅馆餐厅里的情景;或是高低不平的路石板让“我”回忆起威尼斯马可教堂前院的两块不平石板;或是汤匙碰到盘子时发出的声响让“我”回忆起旅途中铁路工人用锤子敲打火车铁轮的声音,它们的回忆过程都是沿袭着同一的原则而迸发的。换言之,普鲁斯特信奉的是一种直觉式的回忆方式,有意识的回忆在这里不起作用。从普鲁斯特的履历中,我们得知他跟享利·柏格森是亲戚,大学时也曾修过他的课,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这种凭直觉追忆往事的思想,其实是受了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和时间哲学的影响而形成的。

“如果其中的意识从沉睡中醒来,如果它转向内部,转向认识,而不是转向外部,转向行动,如果可以问它,而它也能回答的话,那么,它定将向我们揭开生活最深的奥秘。”
[5]
“既然他要在这乐句中搜寻他的智力所不能及的意义,他就需要以何等的沉醉来不让他的心灵得到理性的任何帮助,来使他的心灵单独通过这乐音之廊,通过这乐音的阴暗的过滤器啊”[6]

柏格森认为,惟有抛开智力的支配,通过直觉去认识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真实本质。直觉认识论原本是被广范应用在艺术创作上的理论。而普鲁斯特得以把直觉主义搬演成他的“无意识回忆”理论则是建基于E·卡西尔对于记忆属性的论叙:“记忆包含着一个认知和识别过程,包含着一个非常复杂的观念化过程。以前的印象不仅被重复,而且还必须被整理和定位,被归在不同的时间瞬间。……记忆与其是在重复,不如说是往事的重生,它包含着一个创造性和构造性的过程。”
[7]在这层意义上来理解,回忆是被等同为一种艺术创造的活动而重现的,以致禀性敏感的普鲁斯特早以通过日常生活的经历来感悟出这一点。纵然如此,我们不禁还是要追问,藉无意识回忆寻回的记忆在何种意义上所以被认为是重现的时间?它于现实生活中自然时间的相矛盾属性又如何解决?沿着这一串追问,我们无可避免地要把讨论的中心移回到时间的本体论上来。

从先前的论述,我们可以发觉在西方,对于时间的观念一般是趋于冷冰冰的理性科学思维。“亚里士多德指出,变化有快慢,而时间没有快慢,时间不是运动,但也不脱离运动”[8],时间在西方,永远是被作为一种“知识”来把握的,在感性之上,时间并没有被赋与更多的生命意义。虽然发展至二十世纪初,柏格森[9]关于把时间区分为“空间时间”和“内心时间”[10]的时间哲学大概可以用来解释《追》书中的时间观,可是那种辨证思想语言不免晦涩,我更趋向于用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来剖析普鲁斯特的时间观。在中国,时间观与西方相比较,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时间几乎是等同于生命运动变化的代名词;“时”,汉语中的本意为四时。

“时,春夏秋冬四时也。”。(《玉篇》):
“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说。)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由此推知,中国人的时间观更多意义是一直停留在人世的概念里。时间的荏苒推移,永远是依附在生命生生灭灭的四时循环上。花谢花开,叶凋叶萌,时间在中国虽然没有如西方世界般经过漫长的哲学思辨,建立起一套丰富和学理的体系。但是正是基于一种生于人间,藏于人间,生命随春去秋来,韶华周而复始的流动意会,中国人意识到相对于无可逆流的“自然时间”之外,还有一种无往不复的“生命时间”。因此“中国人不是以抽象的目光看待时间,而将时间理解为一个无往不复的生命过程,这样也相应地引起人们对生命本身予以关注,对某个生命过程、某个生命阶段予以重视……”
[11]

“此时在我身上品味这种感受的生命,品味的正是这种感受在过去的某一天和现在所具有的同时,品味着它所拥有的超乎时间之外的东西,一个只有借助于现在和过去的那些相同处之一到达它能够生存的唯一界域、享有那些事物的精华后才显示的生命,也即在与时间无关的时候才显现的生命……只有它有本事使我找回过去的日子,找回似水年华,找回我的记忆和才智始终没有找到过的东西。”
[12]

我相信对于普鲁斯特而言,所谓被追回的时间,其意义亦既与中国人的“生命时间”相契合。以一维延伸的自然时间是不可能再次重现的,可是在心理意义上,追忆回对我们生命中有重大意义的生命感动,让我们的身心再次浸浴在“生命时间”中,感受其中它为我们带来那年的愁绪、欢笑、感动、温馨、悲痛或无以名状的落寞,此时的我们,才是比现实生活中活着的我们更具意义地生活着。这就是“我”一直在书中絮絮不休叙说着的:“惟一真实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乐园”。

二、拯救一切的创作——“月色花香处处同[13]……”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14]

纵然通过追忆,“我”发现了在生活中追回生命时间的奥义。可是让生命肉体步向终结于时空中的钟摆依然在来回摆动中。“我”也意识到,随着年月飞逝,总有一天,自身作为生命象征,鲜活肉跳的身体终会灰飞烟灭。届时,依赖肉体衍生的意识活动当然也随之不复存在,所谓无往不复的“生命时间”亦会如烛火寂灭在虚空黑暗中。“我”的心灵无可避免地会重复一千多年前的中国诗人为此深深战栗呤唱过的哀曲。

“因为一旦死去,时间也便退出这具肉体,而对已经作古的她的回忆,那么淡漠,那么黯然无光的回忆也消失了,并将很快变成对它们仍在折磨的他的回忆,然而在他身上,当对一具有生命的肉体的欲念不再供养它们的时候,它们也将以扑灭告终。”
[15]

在书中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中,“我”经过多年在爱情和交往的人事感悟上终于领略到艺术创作除了能让人们把握事物表象下真实的一面外,亦是惟一能让他“敲遍一千所大门”后,通往不朽生命的门径。而斯万这位品味不凡,过着艺术化人生的高雅之士,则是让“我”最终醒悟到不能虚度人生的关键人物。“我”一直崇尚斯万各种优雅高尚的品格情操,所以在与斯万的交往倾谈中一直在他身上探索人生,无论是斯万的凡德伊奏鸣曲或是他与奥黛特的爱情,都被在人生成长中的“我”,拿来与七重奏乐曲和他曾爱过的希尔贝特与阿尔贝蒂娜相较印证。

“奏鸣曲中的小乐句给斯万带来的幸福是否就是这种幸福?他错把它与爱情的欢悦牵扯在一起,却不知在艺术创造中找寻它。七重奏那红色而神秘的召唤给我带来的幸福是否就是这种幸福?它比奏鸣曲中的小乐句更为超凡脱俗。斯万没能享受到它,如同芸芸众生,他在属于自己的真理尚未揭晓之前就离开了人世。”[16]

可以说,在“我”的潜意识中,认作自身就是一个向斯万学习,一步一趋的影子。可是到了书的最后一卷,时光的拷炼,一切物事人非的变迁终于让“我”对自己的灵魂深处询问:这一切美好的事物是否都注定不能在人世驻留?连斯万这样优秀的人,到这世上走了一遭后,他所有的一切亦随生命的终结随风飘逝。此时,童年时期马丹维尔的双塔,小屋顶下的秘密象早已在他体内匿藏多年,不时鼓动的种子,终于破茧萌生成创作的欲望大树,在敲开那扇“惟一的”门后,“我”隐隐约约地看见,所谓永恒,能超越斯万完成他未能完成的人生成就就是写出一部堪“与《一千零一夜》和圣西蒙《回忆录》相等的不朽巨著。而这部著作被“我”喻作一座宏伟的歌特式教堂,教堂的一砖一瓦,基石彩璃将是以“我”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提炼而成。

“一道光芒让我认识到,艺术创作是找回失去的时光的惟一途径;现在,一道新的光芒又照亮了我,虽然不如刚才的那般耀眼。我大悟,文学作品的所有这些素材,那便是我们的生活;我大悟,它们在浮浅的欢悦中、在慵懒中、在柔情中、在痛苦中来到,被我积存起来,未及预期它们的归宿,甚至不知道它们竟能幸存,没想到种子内储存着将促使植物成长的各种养料。我就象那种子,一旦植物发育成长,我便会死去……”
[17]

流幻百年中,溘叹于人世的短暂,而不愿意屈服于吞噬一切的时间,以自身智慧寻找解脱时间束缚的人物,古今皆有,普鲁斯特不会是第一人。根据朱良志
[18]的说法,这种意图奋起击石中流与时间博奕的人,不外乎是两种情形:“在与时间的冲突面前,一是积极用世,与时竞走,充分释放自己,在短暂的时间中让生命发出更现璀璨的光芒”,[19]三国魏时的曹丕的《典论》就曾为第一种情形提笔疾书,流下了传诵后世的《典论·论文》: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文人意图靠写作成就传名于世以为不朽的立意,在曹丕文章里被论述得淋漓尽致,可是这种所谓不朽,未免过于功利主义。至于第二种情形:“不必近于时光催促而进取,而是像道家那样寻求时间解脱。这是另外一种态度了”
[20]。东晋的陶渊明曾把这种循道遁世以自救的思想寄于一句发人启示的诗词中:“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21],大意既是说:“拯救自己的手就在自身,……在自我的把握中。”纵观“我”在《追》中立意著书的意图,却是有其独特性的地方,说的更明确,“我”并不完全从属于以上任一种情形,而是兼两者特点有之。这其实也就是《追》一书的最大魅力所在。“我”把他的作品比喻成教堂虽然更多的是用来概括其作品结构的形式,可是另一方面,教堂在西方世界自中世纪以来就是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枢纽,因为西方大多的城镇都是以教堂为活动中心,大其四周发展建立起来的房屋商店都是以它为依据。所以教堂在这一层意义上还代表了一个文明的衍生点,一个经国大业的基石。如果说,“我”著书的行为没有半点曹丕所述的以文立不朽功业,名传天下的雄心壮志,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可是另一方面,撑建起这座“教堂”的精神梁柱还是“我”欲向世人传诵的道。所以表面上,“我”是为了把寻找回来的时光以文字形态固定下来而著书,深思剖析其背后的含意,我们却大概可以从普鲁斯特的文思中梳理出来——“我”(其实也就是普鲁斯特自身)最后立意著书其实是基于两个主要目的。其一,向世人揭示事物的真理,也既是他从日常生活的世界表象下观察出来的真实意义。

“因为真实恰恰藏在被如实记下的那些微不足道的东西的内部(远方机场的轰鸣、圣勒里钟楼的身影里的震撼,玛德兰娜点心里的往昔……);倘若不把它们的内在揭未出来,这些东西本身又有何意义可言?……真正的艺术,诺布瓦先生会称之为文学爱好者的游戏的艺术,其伟大便在于重新找到、重新把握现实,在于使我们认识这个离我们的所见所闻远远的真实……真正的生活,最终被发现、被澄清的生活,从而也是惟一完完整整地生活过了的生活,便是文学。”
[22]

“一个小时不是一个小时,它是一只玉瓶金尊,装满芳香、声音、各种各样的计划和雨雪阴晴,被我们称做真实的东西正是同时围绕着我们的那些感觉和回忆间的某种关系……作家应该重新发现的惟一关系。”[23]

普鲁斯特认为,这世界上的天地万物之所以能以某种意义呈现在我们眼前,凭藉的不是物质本身自主副射出去的一种可被认识的表象,人们在生活中真正认识某种事物是基于此种物质与其它物质互动中的关系。名字,物体的表象,都是虚歪,没有意义的,如果我们不能以某种关系来把握或认识他们。因此普鲁斯特的一小时不是一小时,而是在这一小时内所闻到的芬芳、听到的声音、阳光的强度,没有了这些在“关系场”中的连系,这一小时相比其它世界上无时无刻所产生的一小时是没有区别和意义的。世间万物,脱去了以立名为教的存在方式,其底下才是这世界真实的生活。在这一点上,普鲁斯特的思想就与中国魏晋时期所谓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相近。奥黛特不叫奥黛特,可以是斯万夫人,可以是一名生活放荡的交际花;巴尔贝克不因为它叫巴尔贝克就以“我”的遐想形式存在。而在“我”起初对“巴尔贝克”的遐想中,“巴尔贝克”是以与一个能在海边观看暴风雨的地方概念连系起来而存在的。把名教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关系看清楚,不为名字表象所惑,才能拥有一个自由意志的生活,以魏晋名士的话说来就是一种“物物不物于物
[24]”的态度,而达到这境界的前提,就必须明白什么是普鲁斯特尝试用文学向我们阐明的真实世界。

“真正的艺术,诺布瓦先生会称之为文学爱好者的游戏,其伟大便 在于重新找到、重新把握现实,在于使我们认识这个离我们的所见所闻远远的真实……”
[25]

普鲁斯特这种对事物存在因着互动关系而才具有意义的深刻了解,其实跟海德格尔
[26]的存在哲学相吻合。作为对传统本体论的西方当代本体论变革,海德格尔在学说把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将存在当作客体来处理的观念消弭了,在海德格尔那里,他阐明了几千年来,西方在本体论上的传统知识论态度,其失误之处就在于用理性的逻辑遮蔽和遗忘了存在,“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必然是人存在于其中的世界,而人在具有最基本的认识(意识)之前,就必然已经存在于世界中了。人与世界这种原始的统一性,不仅构成了人的自我存在的基本情态,而且是人的一切认识的基础。”[27],王德峰教授曾用一段传神的话来对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做过阐释:“婴孩时期,当父母尝试引导襁褓中的婴孩指出母亲的所在,懵懂的婴孩手指抖动着指向的不是父母的脸庞,而是母亲的胸怀,父母虽然大失所望 ,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婴孩所指的胸怀才是“母亲”最真实的存在,这时候母亲对于他来说的意义就等同一个能给她温暖,安全感的所在关系。可是随着婴孩成长,后天发展的理性最终把最事物最原始的存在关系给蒙蔽了。”[28]

“事物不是概念之对象,而是它之对人来说的存亡攸关的‘在场性’。这种在场性,不是单纯个别的、一次性的,而是携带着‘世界’作为一个视域向人的展开性。”[29]这也就是普鲁斯特一再在《追》中向我们所揭示的事物的真理。海德格尔迟至1927年才发表了阐明这种思想的《存在与时间》,而《追》是早于它8年前完稿,所以《追》一书如果以哲学角度去理解,它的价值恐怕是在于比海德格尔以存在哲学颠覆及轰动西方哲学界之前,更早以文学的手法向世界阐明了事物现象存在的真相。

可是我们不免诧异,这种人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统一存在,对中国人来说其实一点也不陌生,是的,它是与两千多年来中国哲学一直信奉的“天人合一”观念何其相似。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始于“一气说”,《老子》三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因此万物和人皆为一气所化,所以能相互处于感应联系之中。而关键就如《周易》所说:“感乃天地万物根本之规律,两气相感化生世界”。从这一点认识上,故庄子说出中国人的天人之间存在无尽的生命运动。结果一如王德峰教授所说:“西方哲学在奔波了一千多年后,却回到了中国人的起点。”[30]所以我相信以中国人的万物相感观念去阐释普鲁斯特的“事物因某种关系的连系才有意义地存在”的思想,亦可通达。至于万物相感中的“感”,则可以用来阐明“我”最终立意写书的第二个目的。

“我”著书的其二目的,是想藉着文学写作这种艺术创作形式,把自己经历过的深刻人事,熔铸成传世的文字,让后世人们通过阅读其文本,认识作者与围绕在他身边的一切人事。在阅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关系中,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品的存在形态,作者与其书里描写的人们,在哲学概念的层面上会被理解成一种不断的再现而成为不朽的存在。

“只有借助艺术,我们才能走出自我,了解别人在这个世界,与我们不同的世界里看到些什么,…幸亏有了艺术,才使我们不只看到一个世界、我们的世界,才使我们看到世界倍增,而且,有多少个敢于标新立异的艺术家,我们就能拥有多少个世界……”
[31]

“……唯一的真正旅行,唯一的青春之浴,不是去观赏新的景物,而是获得新的目光,用另一个人,另外成千上百人所体现的成千上百个宇宙,正是有了埃尔斯蒂尔,有了凡德伊,这一点才成了可能……”[32]

如果以“道”喻作普鲁斯特的文学观,“气”为创作、“象”为文学作品。在中国人的审美哲学里,这就是所谓的“道”生“气”、“气”生“象”,阅读者在观“象”中再衍生出“境”生于象外的审美体验,此时,物化于人,人融于物,文学作品内容在互动中重新在被创造,一千个人中如果有一千种审美体验,文学作品中的人与物在其中得以一千种新的生命形态重生衍生在这世上。而普鲁斯特想以文学作品所创造的不朽,则可以引肖鹰[33]转叙叶朗[34]在其著作《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对人们于审美活动中的论述来理解:

“世界万物都是有生气的完整的存在,而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审美意象,正显示了世界万物这种作为生命整体的本来面目,所以是真实的,第二,人和世界本来是结成一体的,就在人和世界的一体中,产生了人生的意味,审美活动所建构的意象世界,正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所以它是真实的世界,是真实的人生。”
[35]

叶朗这段话无疑是为“我”著书的目的(既普鲁斯特为何写《追》)作了一个完美的概括。因为不可逆流的时间,因为死去的人,普鲁斯特以他纤细的心灵在静观万象,应物斯感,意转万境,神与物化后领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于是他认识到自己在文学上可以作为一个拯救一切的造物主,把藉追忆寻找回来的真实“生命”,置于一个藉阅读审美而重现的时光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于是风度翩翩的斯万、眼睛大而下垂的奥黛特、女仆弗朗索瓦丝、德·夏吕斯男爵、画家埃尔斯蒂尔、阿尔贝蒂娜、吉尔贝特、圣卢等人又一个一个地在千千万万的读者脑海中复活了,在这其中,无往不复时间让他们比生前“占有的位置”还多。什么?你在问他们原不都是虚构的人物吗?哪我想你已经忘记了普鲁斯特教会我们关于名字的秘密——名字并不重要。而这个重现的时光,既是不朽的《追忆似水年华》。

“如果这份力气还让我有足够多的时间完成我的作品,那么,至少我误不了在作品中首先要描绘那些人(哪怕把他们定性是像怪物),写出他们却占有一个无限度延续的位置,因为他们像潜入似水年华的巨人,同时触及间隔甚远的几个时代,而在时代与时代之间被安置上了那么多的日子——那就是在时间之中。”
[36]

三、综叙——“莫若以时”

流年偷换中,普鲁斯特还是随时光冉冉地离我们远去了,他没有战胜现实世界中吞噬一切的时间洪流,也不可能战胜。总结《追》,普鲁斯特要启禀我们的其实是一套在心理层面上把时光追回的系统学,要追回失落的时间,首先需通过追忆、要追忆,得先囤积有意义的记忆、要囤积有意义的记忆,则须先认识这世界如何运作的真理。而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所谓记忆,都是溯源自我们当下的生活,时间过去,我们的“现在”不断转换成“过去”,记忆才得以诞生,所以与其说普鲁斯特要教会我们的是一种寻回失落时间的方式,我宁愿相信普鲁斯特是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教导我们一种积极对待现有生活的生命观。没有值得回味的现在,就没有值得我们去寻找的失落时间。以普鲁斯特的语调说来,既是要撷取我们生活中,在慵懒中、柔情中、在痛苦中被我们积存起来“等待发芽生长的种子”。

普鲁斯特的《追》也证明了禀性敏感的文仕们在俯察天地万物的共感中,无论古今中外都显现出一定的一致性,于是当我们阅毕全书,掩上最后的书卷,我们仿佛仍然可以听到,普鲁斯特以一种与中国艺术思想遥相神合的精神吟诵着他领悟的生命之歌。
“人生几度花如月
[37],莫若以时……”。


[1] 晏殊《浣溪沙》
[2] 《论语》子罕篇
[3]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李恒基,徐继曾等译,《追忆似水年华》下:译林出版社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8页
[4]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李恒基,徐继曾等译,《追忆似水年华》下:译林出版社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37页
[5] A·柏格森,张东荪译,《创造进化论》,第149页
[6]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李恒基,徐继曾等译,《追忆似水年华》下:译林出版社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37页
[7] 恩·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第65-66页
[8]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第47页
[9]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法国哲学家。
[10] 柏格森:“前者用空间的固定概念来说明时间,把时间看成各个时刻依次延伸的、表现宽度的数量概念;
后者则是各个时刻相互渗透的表现强度的质量概念。”
[11]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第63页
[12]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李恒基,徐继曾等译,《追忆似水年华》下:译林出版社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710页
[13] 唐寅,《花月吟效连珠体》。
[14]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作者不详。
[15]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李恒基,徐继曾等译,《追忆似水年华》下:译林出版社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809页
[16]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李恒基,徐继曾等译,《追忆似水年华》下:译林出版社海人民出版社,2008,(复旦大学2008“世界名著精读课间对原书修正文本教材),第1713页
[17]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李恒基,徐继曾等译,《追忆似水年华》下:译林出版社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725页
[18]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19]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第75页
[20]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第76页
[21] 出自陶渊明《时运》。黄唐:当时上古之时中国的部落首领,也就是从黄帝到唐尧。后又指民风醇厚之世,再后则引申出了道家特有的“高古卓绝”意义。
[22]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李恒基,徐继曾等译,《追忆似水年华》下:译林出版社海人民出版社,2008,(复旦大学2008“世界名著精读课间对原书修正文本教材),第1723页
[23]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李恒基,徐继曾等译,《追忆似水年华》下:译林出版社海人民出版社,2008,(复旦大学2008“世界名著精读课间对原书修正文本教材),第1719页
[24] 支配外物而不被外物支配。
[25]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李恒基,徐继曾等译,《追忆似水年华》下:译林出版社海人民出版社,2008,(复旦大学2008“世界名著精读课间对原书修正文本教材)),第1723页
[26] 德国哲学家,( Martin Heidegger 1889年---1976年
[27] 肖鹰,《中西艺术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06,207页
[28] 复旦大学《哲学导论》一课的授课讲话。
[29] 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273页
[30] 复旦大学《哲学导论》课的授课讲话。
[31]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李恒基,徐继曾等译,《追忆似水年华》下:译林出版社海人民出版社,2008,(复旦大学2008“世界名著精读课间对原书修正文本教材),第1723页
[32]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李恒基,徐继曾等译,《追忆似水年华》下:译林出版社海人民出版社,2008,(复旦大学2008“世界名著精读课间对原书修正文本教材),第1353页
[33]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美学,当代文化。
[34]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和哲学社会科学教授。
[35] 肖鹰,《中西艺术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07页
[36]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李恒基,徐继曾等译,《追忆似水年华》下:译林出版社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809页
[37] 唐寅,《花月吟效连珠体》。
参考文献:
[1] 普鲁斯特·论美感,王忠琪等译,《法国作家论文学》:三联书店,1984
[2] 陈振尧主编,《法国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 肖鹰,《中西艺术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苏)N.C.库列笠娃著,井勤荪,王守仁译,《哲学与现代派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6]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上),(中),(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李恒基,徐继曾等译,《追忆似水年华》(上)、(下):译林出版社海人民出版社,2008
[8] 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 恩·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0]普鲁斯特,《驳圣伯夫》[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11]张介明,《作为时间艺术的可能性〈追忆似水年华>的时间问题研究》:淅江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社会版)第34卷第2期,2004年3月
[12]海德格尔,陈嘉映等译,《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1987
[13]A·柏格森,张东荪译,《创造进化论》:华夏出版社,2003

Monday, January 19, 2009

半生尘嚣中,再说苍凉

摘要:以《半生缘》为基础。以剖析故事情节,文字运用及张爱玲人生观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并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虚无荒凉,意境悠长的苍凉美学。

关键词:张爱玲;苍凉;《半生缘》;悲剧;虚无

苍凉是一种什么意境?空山幽谷,万里荒地?或是秋叶凋零,冷风萧瑟的一条寒街?都不真正是的,张爱玲以她的一支秃笔告诉我们,最悸动人心的苍凉来自人自身,它使淌流在我们体内温热的血液流进人心后再出来却是冷飕的;它使席卷每一个人和暖的风吹进人心后出来却是冰寒的——一切的苍凉都始于人性。张爱玲以她世事通达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人性中的压抑与欲求不满,正是导致人生中苍凉衍生的原因,张爱玲要告诉我们的苍凉不是一副风景,不是一片寂寥无人之境,而是一种象伴随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荼,切切实实,在我们炊烟人间里,无时无刻发生着的故事。苍凉也是一种因果,是一种无可改变的必然,因为无可改变,所以令人耸然动容。挑着时光的烛火照看,岁月中的苍凉一一揭来,却有憾动人心的凄美。张爱玲的作品中,尤其是小说,之所以愀恸人心,为人称誉,正是承载了这种苍凉美学的原故。《半生缘》(以下简称《半》)为张爱玲除了《赤地之恋》外,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娓娓为我们述说了一个横垮十八年的爱情悲剧,读毕全卷,自书中涌流而出的苍凉意味溢弥不去,萦绕人心。因此,对此小说的创作手法,情节编排,隐喻意境深入的研读剖析,正是作为我们通达张爱玲(以下简称张)苍凉美学的最好途径之一。

一、 亘古荒凉的月色基调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
[1]

小说一开始,张爱玲用一种说书人的叙述方式为故事拉开了序幕的同时,也为故事的基调色彩抹上了一层古老传说的色彩。“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小说家创作中最重要的抉择了,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小说人物及其行为的反应,无论这反应是情感方面的还是道德观念方面的。”[2]而张这种“讲述使对象‘后退’”,“使叙事者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位置”[3]的说书方式。正是营造出把空间从读者身上拉离开的感觉,使他们仿若回到古早年代在街头听说书传奇的情绪上去,所以故事以这样的叙事方式开场并不是巧合,《金锁记》里的开场就如出一辙:“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4],可见是张特意一开始就为故事铺垫了苍凉色调的写作手法。而这种手法,我们并不陌生,它其实就是传承于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叙事方式,无论是《红楼梦》里一开始“女娲炼石补天”或是《水浒传》里“话说洪太尉误放108妖魔”的楔子,都是以一个拉开年代亘古的方式作为开端。自小熟读热爱《红》等古典小说的张,无疑是从其中汲取了这一写作特色的养分。从叙事学的观点上,因为人天性对时间流逝有着“子立江川上”[5]的谓叹,所以时间的距离感潜意识上会造成读者对文本产生一种愁绪。而张这位高高在上的说书人,正是在带进了岁月髦耋的概念以后,把故事与读者的距离感在时间的错位上拉得更远,从而为读者将要听到的故事涂抹上了一层岁月余烬的苍凉味道。

张为小说倾注的苍凉基调,并不止于此,其在《半》中所选用的词汇属性,“不管是曼桢住的弄堂、阁楼,还是世钩南京老家的豪门大院,所有景物和环境很少有活泼、鲜亮的色彩,文中频频出现荒田、大风、苍白、稀薄、昏黑、寒丝丝、凄凉、湿漉漉、胡琴、月亮、毛毛雨、苍紫、淡青、蒙蒙、黄昏、荒寒等等这些都是阴冷的词汇。”[6]夏志清就曾把张爱玲和享利·詹姆斯相比,说她小说中意象“密度颇浓”,这类意象在《金锁记》里具体的呈现就是那轮明月,在《倾城之恋》中则为那咿咿哑哑的胡琴。《半》中,最苍凉的意象莫过于最后一段中翻飞翩卷的长帘。

“这时候灯下相对,晚风吹着黄色厚呢窗帘,像个女人的裙子在风中鼓荡着,亭亭地,姗姗地,像要进来又没进来。窗外的夜色漆黑。那幅长裙老在半空中徘徊,仿佛随时就要走了,而过门不入,两人看看都若有所失,有此生虚度之感。”
[7]

在这一方面,虽然不能明确判断张是特意为之抑或是笔随意转的自然流露,可是正是这类散诸于文章间的遣词用字,为荒凉意象作了注脚,从而为故事蕴孕了丝丝悲凉的气息。

二、洞若明火的一片冰心

无论人们关于苍凉这一领悟有何等分歧,其间的共识却是:苍凉只能意会,不宜言传。毛克强和袁平在《当代小说叙述新探》中把人物叙述层次上的选定视角分为“表层叙述(行为叙述)”和“深层叙述(心理叙述)”,读张的小说,最触动人心的恰是那些人物并不语言,却从小动作的“表层叙述”上,能把人心理最隐蔽的“鬼”都揭露出来。张对人性深刻的认识如一把利刃,“深入人性的深处,挑开那层核壳,露出人的脆弱黯淡”[8],所以我们只从书中人物的无意识微动中,就一一窥见了人物纤毫毕露的心情,因为不是挑明的隐喻,所以引人猜思,又因为猜思,介乎明与味之间,因此发人惆怅,而惆怅正是衍生苍凉感的基本条件之一。小说第三章写世钧送曼桢回家,不诉诸人物语词,就描摹出了两人互相暗生情绪的依恋:

“世钧便道:那我走了,他说走就走,走过几家门面,回过头去看看,曼桢却还站在那里。然而就在这一看的工夫,她仿佛忽然醒悟了似的,一转身就进去了。世钧倒又站住了。 ”
[9]

又如小说第一章写世钧和曼桢初次同桌吃饭,曼桢为众人洗了筷子。透过对世钧后来尴尬的小动作描写,张就成功把世钧性格中的不拘小节和对曼桢的重视彰显出来:

“曼桢始终低着眼皮,也不朝人看看。世钧把筷子接了过来,依旧搁在桌上。搁下之后,忽然一个转念,桌上这样油腻腻的,这双筷子算白洗 了,我这样子好象满不在乎似的——这样一想,赶紧就又把筷子拿起来也学她的样子端端正正架在荼杯上面……”
[10]

如评论家李子云[11]在《同一社会圈子里的两代人》中说:“张爱玲在描写人性上几乎是全力以赴的。”这些直指人性的真实写法,是张小说里的最大魅力所在,现代擅写言情的香港小说家张小娴的笔法就带有几分张的这种神韵,语词朴素,可是几笔勾勒间就写出了人内心最真实的秘密。因为是最真实的,在深层心理学上说,也既是每个人内心中的普遍性,对作品因此产生共鸣的认同感是必然性的。可见如果匮缺了这种静观人性的写法,憾动人心的苍凉无从说起。而我认为张的小说一直被冠于自然主义的名号,其原因也大致更多于始于这种“当是如此”的人性描叙,而不是说其故事情节中“左拉式”的客观自然编排进展。小说自第十二章写曼桢被污辱后,却突然就一连串密集的陡起生变和巧合错过,斧凿之痕总让人觉得象是为了悲剧而悲剧的设定,就一点也没有自然主义的味道。

三、炊烟萦绕的妖魅传奇

张的故事一个个乍看下感觉骇人听闻,耸人动容,可是却是世俗的,脱不出人间烟火。除了《金锁记》里一个比较“彻底”的曹七巧,没有大奸大恶,至圣完美的人物,有的,只是善恶参合,清污相淆,或多或少的问题,所以我们看不到的小说中有任何义无反顾的英雄,十恶不赦的奸邪。祝鸿才虽然可恶卑猥,对着孩子曼桢也有怯弱卑微的一面;曼璐虽然无耻囚骗亲妹,对豫瑾也有不能释怀的爱;世钧纵使忠厚恭歉,不免多疑懦弱,曼桢虽然善良坚毅,难免过于天真迂腐。

如张所说:“极端病态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就是这么沉重,不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生活了下来,可见疯狂还是有分寸的。”说穿了,每个人都是我们生活在你我左右的凡人,有着人性的弱点,有着社会、朋友、亲人、群众加于到他们身上的种种枷锁压力,于是大家都压抑,都是可怜人,生活中或倾扎谋算,或互濡以沫,也不过只是想抓住身边的那么“一点真”。顾太太摸到那一大叠钱时是如此,自觉一无所有的曼璐对于祝鸿才是如此,甚至《连环套》里的霓喜,《留情》里的敦凤亦是如此。而这份想抓住一点真的努力,就是张想告诉我们在那些努力过程中,这些人又是如何地认真过,执着过,最后虽不免失败认命。为着人性中的压抑是压抑,生活还是生活,于是曼桢为了孩子无奈还是嫁给祝鸿才,世钧凑合着终于跟翠芝结了婚。可是正是当初那一份执着,事后让人怅然。

莫亚克说:“我们不是在观察,也不是在描写,我是在发现。”[12]张如何写出这种传奇?张做的就是发现,从清末没落大户里走出来的张,比谁都清楚这些故事,因为她就在故事里头,这原本就是她的人间,促使她日后写出了一个个“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13]的故事。也因此,这些故事,象贴着我们呼吸般真实。

“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以以有更为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14]

张在《自己的文章》里企图用这段话为我们概括苍凉的奥义。人物个性中的参差,情节编排的参差,带出了一段段对照记,也既是一段段苍凉。小说结构中最令人黯然唏嘘的对照高潮,莫过于最后一章叙述两对情人分别在饭馆居家分别相聚的对照:

“他(世钧)在桌子上握着她的手,默然片刻,方微笑道:”好在现在见着你了,别的什么都好办。我下了决心了,没有不可挽回的事。你让我去想办法。”曼桢不等他说完,已经像受不了痛苦似的,低声叫道:”你别说这话行不行?今天能见这一面,已经是……心里不知多痛快!”说着已是两行眼泪直流下来,低下头去抬起手背揩拭。
她一直知道的。是她说的,他们回不去了。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今天老是那么迷惘,他是跟时间在挣扎。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如其来的,没有诀别。今天从这里走出去,是永别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样。”
[15]

“他们这壁厢生离死别,那头他家里也正难舍难分,……这时候灯下相对,晚风吹着米黄色厚呢窗帘,像个女人的裙子在风中鼓荡着,亭亭地,姗姗地,像要进来又没进来。窗外的夜色漆黑。那幅长裙老在半空中徘徊着,彷佛随时就要走了,而过门不入,两人(叔惠和翠芝)看着都若有所失,有此生虚度之感。”[16]

两厢对照,反差手法上构成强烈的人生荒缪感。本来两对绝配的恋人,却因为造物弄人,却最终成错过,而这又是因为他们参差的人性所导致的必然。如果当初世钧能激进一点,如果当初叔惠能不那么倔强,如果翠芝能不那么骄纵……,只可惜没有如果,因为她们都只是一幅人间炊烟图里的老百性。

四、惟此虚无,再无其它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半》的悲剧看似依循着同一道理形成,可是又不尽相同,那是因为在根本思想上,在张的人生观里,世界可能根本打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价值,从张为《传奇》再版而写的序言中察看,张不但是个悲观主义者,更可能是个彻彻底底的虚无主义者。

“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17]

虚无主义(Nihilism)源自于西方哲学思想,尼采将虚无主义定义为使世界,特别是人类生存没有意义目标,同时也没有可以理解的真相和本质价值。张爱玲的苍凉理论有多少是受这种西方哲学的影响,没有直接凭证可以证明。虽然张也酷爱阅读西方书藉,可是要说她的创作观是深受虚无主义影响也只能作为一种间接的推测。无论如何,从张的作品中考察,其意识里绝对潜伏着一种意欲吞噬一切光明的黑暗。

《半》苍凉的悲剧意识特别浓烈,并不是因为故事中每个人物没有得到她们所要渴求的东西,而是张到最后却用近似虚无主义的创作观点,把这些曾经强烈认真追求的东西虚无化成毫无价值的东西。小说中,每个人乍看下,其实都得到了他们从一开始就渴求的东西:曼璐成功用曼桢的孩子留住了祝鸿才,可是到了最后,他对她还是弃之如敝屐。;祝鸿才最后得到了曼桢,可是最后还是意兴阑珊地与她离婚了;翠芝最终让叔惠承认了他对她的那爱,可是已是此生虚度;曼桢终于和世钧重逢了,可是他们都回不去了。张似乎要告诉我们,人世间一切热轰轰地闹过去后,停下来再看,都是一场笑话。此间对人世悲观虚无的反讽,不动声色,却流溢全书。所以夏志清评说这是张作品中“隽永的讽刺” [18],夏志清评的中肯,可是这讥讽的实质背后其实却可能是张对人生一切毫无信心的虚无思想。所以她笔下的男角总是不负责任,毫不可靠,女角则一是抱憾,一是抱怨地终老。连仅仅一对象修得善果的范柳原和白流苏,也只是因为倾覆了一个文明社会,把他们打回男女最基本的原形后才作了妥协,但最后,张还是点明了,他们也只是徒居形式,内涵上终归是虚无。

“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19]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多么苍凉悲哀的一句话,如果张的苍凉美学只能追溯自一个源头,我相信那只会是——虚无。洞悉人性,世情达练的张,在人生最后的一段岁月却选择离群索居的日子,是否也是对应着其对人生人性的彻底失望思想?讽刺的是,不是从张的作品中,却是从张遣留下来与胡兰成成婚时合写的一句话,或许我们才可一窥端倪:“原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句为张所写,倘若心中岁月恬静乐观,何来静好希冀?而不冀求更好,也可能因为她早认定了世界只会一直腐朽下去。能保持现状,已是一种幸福。只可惜,张爱玲离我们已经远去了,无人再可以为我们亲承证实虚无主义正是她苍凉美学的来由。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20]


[1]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半生缘》:哈尔滨出版社,2003,第1页
[2] 戴维洛厅,小说的艺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第28页
[3] 徐岱,《小说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171页
[4] 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第123页
[5] 《论语·子罕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 袁瑾,《悲剧人生·苍凉最美-从〈半生缘〉品读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味祝》: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3期,2003年7月
[7]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半生缘》:哈尔滨出版社,2003,第291页
[8]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半生缘》:哈尔滨出版社,2003,第27页
[10]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半生缘》:哈尔滨出版社,2003,第3页
[11] 文艺评论家,《上海文学》副主编
[12] 王诜,《世界著名作家访谈录》[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
[13] 《传奇》初版扉页题词。
[14]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15]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半生缘》:哈尔滨出版社,2003,第289-290页
[16]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半生缘》:哈尔滨出版社,2003,第291页
[17]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二·《传奇》再版序言》》:哈尔滨出版社,2003
[18] 夏志清,“论张爱玲的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谊出版有限公司,1979,第63页
[19]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20] 张爱玲,《烬余录》:原刊于1944年2月《天地》月刊第5期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2] 张子静,《我的姐姐张爱玲》:学林出版社,1997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 水晶,《像忧亦忧,像喜亦喜》:中外文学,1972
[6] 夏志清,“论张爱玲的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谊出版有限公司,1979
[7]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8] 徐岱,《小说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9] 袁瑾,《悲剧人生·苍凉最美-从〈半生缘〉品读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味祝》: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3期,2003年7月
[10]戴维洛厅,《小说的艺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11]毛克强,袁平,《当代小说叙述新探》:当代文坛,1997
[12]王诜,《世界著名作家访谈录》[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

Tuesday, December 23, 2008

以时间之名

“以时间之名,年华似水流逝;以记忆之名,时间复返不休。”

Saturday, August 23, 2008

忽尔今夏

“M只比我年长三岁,却已爬上项目经理的位置,道行上早已练就一付喜怒不形于色的境界,可是毕竟,那不是宠辱不惊。”

胡同里很暗,我们所能凭借的只是皎洁的月光,沿着胡同,一个角落一个旮旯地搜索。但是阴影中,不时蹿出或蠕动的瘦小身影,只是习惯性在夜里游荡的猫儿,我们一心想找到的小狗仍然不见踪影。随着步伐的前行彳亍,L用目光一边搜寻,一边絮絮不休地向我叙说她碰见小狗的情况。你听我说,这小狗长得又脏又难看!它一边的眼睛象瞎了,鼻子是歪的,所以我肯定不会有别人要把它捡走的!L说那小狗跟她有缘,从地铁站一直跟着她走到旅舍,为了小狗,她准备把机票退了,改坐火车把小狗抱回成都,可是后来她出去接朋友一个打转后回来,小狗却不知所踪。

“皮皮!”,冷不防L在我们两人对话也嫌过响的深夜胡同里,喊出了震天响的两个音节。我不禁有点头皮发麻!皮皮是谁?回过神来后,直觉告诉我L喊的肯定是小狗的名字,可是L不是今天才碰到小狗吗?果不其然,L转过头来一本正经地回答我正是小狗的名字,我今天刚给它取的!因为我以前养过一只狗名字就叫皮皮,我听了后,如果是在漫画上,我脸上一定出现3条线加一滴冷汗,半天的时间,小狗怎么可能记得住这名字?呵呵,她让我忽然想起多年前看过的漫画《乱马1/2》,内里就有个女孩爱为别人的宠物另取一个名字后就径自抱回家占为己有。蓦然间,L让我感觉一股和故人久别重逢的温暖。

胡同位于北京东直门的老胡同,说是胡同,以现代人的理解,也就是一条窄巷,只是渗透了历史的尘埃和汗水,隔着百年的岁月往后看,尔今一间一间紧挨在一起,当年最普通不过的民宅,粗糙但斑烂到今天,却成了现代人寻找一个城市记忆出口的地方。

只是这是一条长得象是只能出现在梦境中的深巷,我粗略估摸过,从胡同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得花上差不多十分钟的时间,十分钟是个什么概念呢?用普通人跑步的速度,可能可以跑出个1500米;用走的速度,也可能要走出个400米的距离;用等的速度,则大概是一个情人可以用来埋怨另一个约会迟到情人的时间了。而现在,我跟L已经用了两倍这样的概念在这条幽巷里来来回回地走了两遍,为了寻找一条我从没见过的小狗。而L在48小时之前也只是一个与我素味生平,独自在奥地利求学的成都女孩。

为什么是这条胡同呢?只因为我们住的青年旅舍就藏在这长长胡同中,朝南,典型的四合院改建成的旅舍,为了取悦老外,门口挂了一个俗气的大红灯笼,不过后来它成了我夜里回来时在幽暗的巷子里辨认旅舍门户的鲜明标志后,我还是原谅了它的媚俗。象我们总习惯性地原谅对自己好的坏人一样。

而临近奥运,大大小小的工程在北京城里象一锅烧开了的沸水一样在每个角落里沸腾着,北京这次是豁出去了要把自家国家大门的门面装饰起来,无论是后海的胡同或是东直门这里隐蔽的胡同,距离北京奥运开幕前的两星期,只要步入内里,就是一副农民工们托着管子、举着铁锹、沏着水泥、搬着砖瓦的景象。本是烂泥淖的道旁被铺上了崭新的路肩砖,地下排水渠道被挖开,重新跫固翻新了排水系统。所以进出在这胡同里,某些地段总得小心翼翼地避开正在施工的洞洞洼洼。青年旅舍距离东边的弄堂口较近,所以出门时,我都习惯性的左转以便以最快的速度走出这胡同。

象当初逃离那个岛城一样。

时间回到2007年的7月,那时我还在离北京近一万公里以外的热带岛国S城工作着。负责着公司一高级公寓工程的建筑协调工作,那是炎热的午后,工地施工队头儿在我的工地经理前把头盔摔在地板上发泄他的不满,我的工地经理B也不干了,跃起身子抄起一把铁尺哮吼着追着工队头儿夺门而出。我本正在聚精会神地在电脑桌前敲着明天会议上的进度报告,见状叹了一口气后,忙撂下手中工作追出办公室外。出了门外一瞧,工队头儿脚上抹油的工夫幸好练得还不错,B追了一程眼见追不上,也就作罢。当然,免不了遥指着逃到远处的工队头儿骂骂咧咧。B回到办公室门前,对我作一鬼脸,没事儿,我只是吓吓陈平那家伙。而我的心情却没有因此好转了多少。因为而我知道根据我桌上堆积成小山高度,等待我签阅的文件来看,今天我步出办公室门口下班回家的时分,太阳铁定已经被替换成月亮了。

我抬头看了看天边,太阳以一个火球的恣态悬在半空中哮吼着。炎热,无风,那是一个在我生命中还没出现过四季里夏天的热带晴天。

之后我跟L说了十岁那年小狗的事情,我们把小狗拴在后院子里,那时橡胶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不错,割胶工人们几乎每个上午都在后院子聚集,他们先把采集到的乳白色胶乳均量地倾倒在长方形的铁皮容器里,加进硫酸后,乳胶就凝成豆腐块般的半凝固体,接下来,工人再把豆腐块状的胶块倒在铺在地上的铁垫,工人们背负着双手,身体晃动着舞蹈般的节奏,一踏一踩,长方形的扁平胶片就在工人们的脚下蔚然成形,从地上被撂起来后,一推一搡,工人们接着就能很轻松地把它胶片辗轧进机器里,胶片从滚筒缝隙的另一边被辗出来后,就被轧刻上了整齐有致的斜花纹。那些沉甸甸,湿漉漉的胶片,在大太阳下曝晾风干开来,散发的就是很多马华文学作品中描叙的咸腥味道,南洋气息。当然,这些细节其实跟小狗的死没有关系,有关系的只是贮放在后院子里为橡胶加工的硫酸,一天夜里,小狗把装硫酸的瓶子碰翻了,那些倾倒出来就在空气中就冒着袅袅白烟的硫酸,洒了后院子一地,灼了小狗一身。待我们隔天早上发现时,小狗已经瘫痪在地上,奄奄一息。那一夜闭上眼睛,浮现的就是小狗望向我的无助眼神。天亮以后,小狗走了。从此以后,我不再养狗。L问:“你一定很伤心吧?”对于L的询问,我报以沉默,不在朋友面前表露太内心的感情已成了我的习惯。不过,不回答已是一种回答,所以这次是个例外。这是2008年北京的夏天。

时间回到20个月前。

哪你能明确告诉我,你进来驻守在这工地办事处后在这工程里面所负责的职务是什么呢?李在我低头吃饭时冷不防地向我提问了一个敏感的问题。我心中一凛,知道要来的终于来了。我抬起头,李的眼神灼灼有神,神情认真地等待着我的回答,J则在一旁似笑非笑地静待着看一场好戏。也没什么,迁驻来工地,主要就是更方便地协调和解决建筑施工图在工地上遇到的问题,当然,工地上很多地方还是要向您请教和帮忙的。我低头再扒了一口饭。我试图轻淡描写地把这话题一语带过。关于李和项目经理M之间扛上了的事儿,我想没有人比我更清楚了,工程进度也因为李和J在工地对一些事项的小动作而受到延缓,本来负责帮忙M协调这方面工作的电气工程师更为了一些争拗,和李、J两人闹上了公司总部的高层前互相攻讦,在高层呵责下,结果是双方都落个灰土灰脸,积怨愈深。当M一星期前开口要求我迁驻工地时,虽然脸上我不动声色,可是心里已知道这是一个热山芋。

派系斗争,从来都是没有中立幸免者。

何况我作为M的副手已几月,这层关系,要撇清谈何容易。况且M派遣我进驻工地的直正用意,不用明喻,已是司马昭之心。

进驻工地办工室后,几天下来,李表面虽然客客气气,语言上总对我几番试探虚实。斡旋下来,李说到底是资深老狐狸,在以大局要胁下,总还不至于撒破面皮,工作协调上勉强还能应付过去,倒是跟李站在同一阵线上的J在几件事情办下来,阳奉阴违得叫我气结。至于李这次在共同进餐时长驱直入的提问,可能见我态度嗳味,是按捺不住,决定开门见山地短兵交接了。

你放心,你的工作只要着重在跟建筑顾问团队解决旋工图纸上的问题,工地的事务我自会替你处理好的。李听了我的回答,可能见捉不到把柄,仗着元老的身分,气定神闲地反倒阐申了一遍他作为工地经理的权责,立刀示威。我惟有唯唯诺诺一番,心里暗忖,要是你能把事情都弄得妥妥当当,又何必让我现在夹在这里上演尔虞我诈尔。不过李看来对我在他眼前的态度表现非常满意,对我的戒备也遂渐松懈下来。两个月后,我把M要求我做的记录都上报了后,J24小时内被调离这工程,李见闹得没趣,在不甘心屈就在M之下,也自动向公司请辞了。

千古定律,胜者为王。

后来B才进来替代离开的李。

最终小狗还是没寻着,L临走前还死心不休地留下联络电话给住在旅舍的人。如果找到小狗,务必要通知她。隔天醒来,天色已不早,往下窥看了一下,睡下铺的两个老外已出门去了,邻床上铺那个西安来的小伙子倒还不醒人事。窝在床上,我看看手表上的时间,我知道L已经离开了。房里不太凉的空调兀自呼呼开着,阳光透过玻璃窗漫进房里,混杂了空气中捂渗着的些微汗酸味道,那是另一种盛夏气息了。

M接到我向公司请辞的消息。虽然神态上装得若无其事,我知道他是有点愕然的。一年多相处下来,大家已有太多的心照不宣。M只比我年长三岁,却已爬上项目经理的位置,道行上早已练就一付喜怒不形于色的境界,可是毕竟,那不是宠辱不惊。所以我没把我辞职的真正原因告诉M。机关算尽的人是不会明白机关以外的事情的。

一个月后,我携着复旦大学的入取信,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降落。步出机场,阳光明媚,但是前所未有地炙肤生痛。

那是2007年夏天的阳光。

2008年的夏天,我在北京深夜里的一条胡同和L一起寻找小狗。

Tuesday, June 10, 2008

生命

——悼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数千名遇难的中小学生。

那个午后
阳光越过窗棂
落在我们肩的两侧
于我们洁白的校服上
蜕变成年华
你的笑意在我的步伐上泛着
轻盈如翩跹的蝶
我们咯咯笑着
如春风掠过我们一路走来的年少

摊开掌手 我们曾如此坚信
上面蔓延滋长的纹
会持续长成远方的一千座森林
叶涛晃着
我们将彼此在其间嘻笑怨怼流泪相爱成家生子老去

而我们不知道的是
生命终究辗转流连于蝉翼的两侧
薄翼颤裂的瞬间
我们的时间
从此禁锢在缤裂的镜象中
没有来得及出逃的的问号
那纹
也就被拉成长长的线
“崩”一声
没入时空中
寂静中
落下来的叹息成两个世界
那是一种匍匐在八万光年的荒野中也呐喊不出的哀恸

我们的生命
从来没有对我们公平过

从此,也就是从此了
越过这星球苍痍的大地飞去
驮托着我在穹苍流光中仰望曙光的
将会是你在我心里衍生出来的一双翼翅

所以请让我记住你——
王双、刘仁春、何江、陈佳、顾玉凤、唐云、袁文婷、刘力、朱能、
兰六妹、徐璐、王雪、邹雯、吴明明、唐茜、吴春香、周浩、赵雪、
赵佳佳、施文、蒲桐、刘怡、陈娅、李王自国、李梦、冯佩佩、
袁亚、邓沛、马明珍、陈坚、陈竹、何满满、王成英、沈瑞阳、
吴姗霖、朱玉丹、余左罡、刘刚、李嘉欣、滦路、王雪、
周正、越琪琪、陈怡、曾子玲、罗波、陈璐、李扬、肖何、许波燕、
薛伊玲、杨怡、陈煜薇……………………………………………
………………………………………………………………………
………………………………………………………………………
………………………………………………………………………
P/S:相关连接
1.北川中学学生震后日记
2.汶川大地震记念馆

Sunday, May 11, 2008

彩虹仙子的愿望(三)

“通常悲伤会死去的原因只有两种,一种是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记得它了;另一种则是悲伤找到了快乐起来的理由。”

巫婆死后,门前的巨树竟然变成了一位年青美丽的女孩,原来这位女孩就是被巫婆掳去的公主,巫婆用魔法把她变成了屋前的一棵树好让她不能逃走,巫婆死去,魔法就解除了。公主知道是小男孩们救了她,对小男孩们非常感谢。母牛这时不禁好奇地问公主:“为什么巫婆会把你掳来呀?”小男孩和猫剑客听了,连忙呵责母牛问得是什么笨问题,因为自古以来,巫婆掳去公主,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不料这时公主这时别扭地答到:“其实……是我偷了巫婆的任意果。”。公主同时把手心摊开,显露出手掌上一颗圆圆,红色的果子。小男孩们听了不禁讶然,忙问:“什么是任意果?”公主腼腆发回答说是因为她听说巫婆种有一棵任意果树,树上结有五百年只生长出一枚的如意果,听说只要吃了任意果,形体就能随自己的意愿变成任何样子,公主因为酷爱吃哈根达斯,体重一直降不下来好穿上超模4号尺码的衣服,所以来偷巫婆的任意果,结果被巫婆逮住了。小男孩和母牛听了后,不禁面面相觑。小男孩看了看地上巫婆身首异处的尸体,呐呐地问母牛:“哪我们岂不是帮着一个小偷错杀了财物被偷的主人?”母牛沉着脸小声地回答说:“不碍事,只怪她是巫婆呀!如果她的身份是园丁,花匠之类,那我们麻烦了。这情形呀,就象美国打进伊拉克毙了沙旦胡申,要不是沙旦胡申是个十恶不赦的恶棍,那美国的行为就是谋杀,可是现在还可大声嚷说是‘替天行道’!”

“伊拉克在那里?谁又是沙旦胡申?你说的我都听不明白!”

“你听不懂不要紧,读者看得懂就好了。”,母牛慢悠悠地回答。

当小男孩还在怔怔思索母牛的话时。猫剑客突然一把将公主手上的任意果抢了过来吃了,把吃剩的果核吐在地上后,猫剑客在众人眼前渐渐地变成了一名英俊的年青人。猫剑客此时弯腰深深地向公主一揖作为道歉,因为他第一眼看见公主时,就爱上她了,为了要和公主结合,他惟有吃了任意果来变成人类。

离开巫婆的森林前,母牛把地上的任意果核捡起收进了口袋里当作记念品。当他们把公主带回皇宫后,一伙人受到英雄式的欢迎,当然,没有人提起公主之所以被捉的原因。之后,成为了人类的猫剑客和公主结了婚,所以不能继续陪同小男孩去寻找悲伤了,小男孩跟公主要了钥匙,开了西边城墙的门后,跟公主和猫剑客道别后就和母牛继续上路了。

可是悲伤赶路的速度很快,小男孩和母牛一路上又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和需要帮助的人,往住耽搁了行程,也就一直没能追上小男孩的悲伤。

很多年过去了,在旅途中,小男孩却慢慢长成了青年。

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小男孩又从青年长成了中年人。

很多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小男孩又从中年人年长成了老年人。

最后当很多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后,小男孩现在已是白发苍苍,走一步路喘一口气的老公公,而一直跟随着小男孩一起生活的母牛当然也已经成了一头老母牛。可是最后,他们终于在一座山上的小木屋里找到了小男孩的悲伤。老公公推开小木屋的门后,他可以看见他的悲伤虚弱地躺在床上,老公公喘着气走到悲伤的床前坐下跟悲伤说话:
“你生病了?”

“不是的,我的主人,我快死了。”

“为什么呢?”

“我的主人,通常悲伤会死去的原因只有两种,一种是这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记得悲伤;另一种则是悲伤找到了快乐起来的理由。”

老公公知道自己是日日夜夜都想着要找回他的悲伤的,所以悲伤会死去的原因只可能是第二种了。

悲伤这时候微笑不语地望向木床旁边——小屋里惟一的一户窗口。

老公公移步到窗户前一看,从窗口望向山下的景物竟然就是他们已经离开多年的彩虹村,其中最显眼的则是小女孩的家,而对于小女孩的记忆,就是让悲伤快乐起来的原因。原来辗转往西走过了大半个地球,他们又绕了一圈回到了彩虹村。当老公公回转过身来时,悲伤已经去世了,死去的悲伤风化成晶亮的星尘消散在空气里了。老公公要悲伤回来自身的希望永远不能实现了。

老公公心想既然已经回来,好应该回彩虹村看看小女孩了,就伴同老母牛下山往彩虹村走去。
当来到小女孩的家门前,出来迎接的却是小女孩已经很老很老的母亲,她认出老公公就是当年的小男孩后告诉老公公小女孩已经在很多年前自小男孩走后,因为太过思念小男孩以致病倒了,后来病了数年后病情没有丝毫好转,郁郁而终了,去世前她还一直惦念着小男孩什么时候会回来看她。说完后,小女孩的母亲颤巍巍地把一个小木盒递给老公公,说是小女孩临死前叮嘱留下给他的东西,老公公把小木盒打开后,小女孩动听的歌声悠扬地从木盒里被放了出来,原来小女孩去世前仍然惦记着她和小男孩的约定,为了让小男孩回来时听见她的歌声,小女孩把她的歌声收藏在小木盒里好让小男孩回来时能再次听见她的歌声。

小男孩因为感觉不到悲伤,所以一片茫然,一旁的老母牛的眼泪却已涔然落了下来,因为它知道,在寻找悲伤的过程中,小男孩自己却已不自不觉地变成了小女孩的悲伤。就在这时候,雨停了,彩虹的一端再一次地落在小女孩的家里,不一会,彩虹仙子出现在众人的眼前,老公公激动地上前要求彩虹仙子给他一个愿望,因为他想让时光倒留再次看见小女孩,可是彩虹仙子环顾了一周后,摇了摇头向众人说,“很抱歉,这里没有一个人能许愿喔,因为按规定,小孩长大成成人后是没有办法再许愿的!”

唯一的希望也幻灭了,老母牛听了后伤心地跌坐在地上,顿时,老母牛旅途中一直收藏着的物件都一一散跌在地上了,其中包括了之前收藏在口袋中的旧铁钉三枚、破帽子一顶、一捆旅行途中拍的照片,当然还有任意果的果核,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本来干枯的任意果核,在小女孩能带来一切生命复苏的歌声中迅速地发芽生长,很快地就长成了大树结了果实,老公公慌忙上前把任意果摘下来吃了,老公公吃完任意果后,在众人眼前遂渐地返老还童变回了小男孩的模样。目瞪口呆的彩虹仙子只好让小男孩许了一个愿望。

于是小男孩大声地说出了他的愿望,“我希望我们不曾许过任何你的愿望。”彩虹仙子听了后脸色惨白,可是没办法,愿望就是愿望,于是她让时光倒流回到了彩虹第一次落在小女孩家里的那一天。

一阵强光过后,小男孩再次睁开眼睛时,看见的是躺在他身旁对着他微笑的小女孩。然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双双流着高兴的眼泪紧紧拥抱着彼此。这一天,在彩虹仙子来敲门的时候,小男孩拉着小女孩的手双双躺在床底下,于是没有找到小孩子们的彩虹仙子最后失望地离开了。

当小男孩和小女孩长大后,他们在一个阳光很好的日子里结婚了,而母牛当了他们的证婚人。变成了人类的猫剑客和公主夫妻两人也到来参加了婚礼。婚后,他们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慢着!故事还没有完。一年后,他们生了一个小男孩,再一年后生了一个小女孩。等孩子们稍为懂事以后,他们告诉了他们有三样很重要的事情必须要牢牢记着:

一.)智者的那三道没有人知道答案的迷题和答案。

二.)家里任何时候也绝对不能开门让名字叫做彩虹仙子的人进来。

三.)一箱情愿地希望让所爱的人依照自己的方式幸福快活地生活着,往往并不能让所爱的人幸福。

当然,孩子们都太小,他们都听不懂第三个叮咛是什么意思。

可是总有一天他们都会懂的。

(全文完)

Monday, May 05, 2008

彩虹仙子的愿望(二)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在那里?答案:那是在N75星系上一颗名叫R1210的行星上,因为这行星是长方形的。”

母牛陪同小男孩往西走了三十里后,找到了住在山上的智者,可是智者看来很烦恼,智者听了小男孩的故事后说,“我虽然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可是因为要记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不集中精神是想不起来的,不巧的是现在有一件事情一直困扰着我,我没法集中精神帮你想你的悲伤在那里这个问题,你还是找他人帮忙吧!”

“那既然这样,我可以知道困扰着你的烦恼是什么吗?或许我可以帮忙。”小男孩问。

于是智者告诉了小男孩,他知道三道世界上没有其他人知道答案的迷题,可是却从来没有人来问过他关于这三道迷题。所以他一直很沮丧。小男孩要求智者把问题都告诉他,然后他再向智者发问。智者听了后把三道迷语的问题和答案都告诉了小男孩,这三道迷题的问题和答案分别是这样的:

1.)什么是“巴布巴布”鸟?答案:那是一种刀枪不入,有三双翅膀,口喷烈火,能在飞行中睡觉,而且一睡就是一万年的凶暴大鸟,可惜的是他们一生中几乎从来不睡觉,除非是听到别人喊了他们的名字。
2.) 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在那里?答案:那是在N75星系上一颗名叫R1210的行星上,因为这行星是长方形的。
3.)世界上同时知道以上问题和答案的人有几个?答案:本来只有智者一个,后来加上小男孩和在一旁偷听的母牛就是三个了。(可是现在如果再加上看这故事的人,答案应该就是很多很多人了。)

随后当小男孩向智者发问了这三道迷题后,智者很高兴地以以上的答案回答了小男孩的提问。不再受三个迷题困扰的智者很快地就想起了小男孩的悲伤在那里了。

“你的悲伤离开你后一直往西方去了,你只要一直往西走就应该能找到他了!”于是小男孩和母牛向智者道谢后就匆匆告别了。

母牛和小男孩往西走呀走呀,走过了一座海洋,两座山谷,一座雪山后,来到了一棵大树下,就在大树底下,他们发现一只披着斗缝的猫,手持长剑伫立着象是等着什么人的样子。于是他们决定上前向他打声招呼。在他们开口之前,猫剑士已经先向他们开口发问了。

“你们好,请问你们是有智慧的人吗?我正在寻找有智慧的人。”母牛很好奇地问:“为什么你要寻找有智慧的人呢?”

猫剑士答道:“事情是这样的,我是猫战士王国里剑术最好的剑士,可是头脑并不好,性格又急燥,和别人决斗前,往往在裁判还没有把一、二、三开始喊完前,已经出手把对手刺倒,因为违规,所以比赛结果都被判败诉。母亲告诉我,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我必须找一个有智慧和耐心的伙伴,向他们学习。”

母牛抢在小男孩开口前告诉猫剑士说,“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智慧,但是这位小男孩恰好是世界上两个知道三道没有其他人懂的迷题答案的人其中一人,他也曾把天上星星数完。”猫剑士听了后暗忖,懂得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知道答案的三道迷题,那可是了不起的智慧,还能耐着性子把天上的星星的数量都算清楚了,那更是不得了的本事,于是他恳求小男孩让他加入他们寻找悲伤的队伍。

母牛这时不禁好奇地问,“那你的剑法到底有多好呢?”刚说完这话,附在母牛身上的牛蚤一一地掉落在地上。母牛看见满地痛苦争扎的牛蚤,不禁大惑不解。猫剑士这时才慢理斯条地说,“在你刚问完问题的时候,我刚才已经拔剑把你身上的跳蚤都刺瞎了眼睛。”

小男孩搔了搔头,虽然不觉得队伍中多了一个绝世剑客对寻找悲伤有什么帮助,不过觉得旅伴中如果一人有把利器,一路上就不用为要不要把苹果皮削掉再吃的问题而烦恼了,就答应了。
于是三人结成新的队伍继续向西方赶路。

小男孩一行人,走呀走呀,越过了一个冰川,一座活火山口,一个泥沼后,来到了巫妖国,巫妖国本来名叫无药国,原因是国因为这国家的人永远不会生病,所以举国上下是不需要药物这东西的。可是后来来了一位恶毒的巫婆施放巫术茶毒这国家的人民,才被称为巫妖国。在这国家,小男孩一行人在继续往西前进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巫妖国的西边,横跨着是一堵绵延不绝的围墙,而围墙上只有一道可以通往西边的门,门上的钥匙则一直被这国家的公主保管着。问题并不是公主并不愿意找开门让小男孩一行人通过,而是这国家的公主刚被邪恶的巫婆捉走了,没人得知钥匙的所在。于是小男孩叹了口气对同伙们说,没有办法了,那么我们先去把公主救出来再说吧。

你说什么?为什么他们不直接把墙砸破?因为墙很硬呀!为什么不翻墙过去?呃……是因为墙很高呀!什么?有多高?总之高得翻不过去就是了!为什么不雇个锁匠把门锁打开??这个……喂!你到底还要不要听故事?!要不这故事你来说好了!

于是小男孩他们找到了巫婆居住的森林。可是在森林里,通往巫婆家的路上,有着三头巫婆豢养的可怕怪兽在守护着,要找到巫婆救出公主,他们就得先打倒那三头守护兽。巫婆的第一头守护兽其实是头老鼠,长得很可爱弱小,对了,模样就跟米老鼠差不多,可是这头老鼠心眼可坏了,凭藉善良可爱的处表,先在人类面前假装成是人类朋友的样子,往往在人类失去提防心的时候,就从背后给人一刀,很多来营救公主的大英雄都是死在它的手里。可是很不幸地,当这头老鼠来到小男孩眼前,正想开口施展它的演技哄骗小男孩的信任时,猫剑客已经按捺不住本性,扑上去把这头老鼠的头咬了下来。

第二头守护兽则是一只能唱出使人悲伤得使去战斗力的夜莺,任何生物只要听了它的歌声,都被勾起伤心往事而失去战斗力软瘫在地上,之后的下场当然也就只能由巫婆任意宰割了。可是当夜莺唱起悲伤的歌声,母牛和猫战士听得都瘫坐在地上号淘大哭时,小男孩因为早已失去悲伤的能力,不受影响。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走上前把夜莺的脖子扭断了。

第三头守护兽是一头可怕的巨鸟,巨鸟长着三双翅膀,口喷烈焰,最可怕的是全身刀枪不入,任凭猫剑客施展了绝世快剑,往它身上刺了9999剑,巨鸟依然毫发无损。就在情势万分危急的时候,只见母牛缓步上前,在巨鸟面前说了一句话后,巨鸟应声而倒。这情景看得小男孩和猫剑客瞠目结舌,不知所以然。小男孩慌忙问母牛到底在巨鸟面前说了什么。母牛不禁生气地责备对小男孩说,“你可不能象参加考试的学生一样,考试过后就把考前死记硬背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呀!这鸟一看就知道是巴布巴布鸟呀,我唤了他的名字后,它就不得不睡着了。”

打败三头守护兽后,他们终于来到门前种有一棵参天巨树的巫婆家门前,小男孩上前敲了敲门。巫婆打开门一看,发现竟然有人打败了她全部的守护兽摸到了她的家门口,不禁吓了一跳,顿时不敢对小男孩一伙人掉以轻心,对于小男孩们要求释放公主的要求,心中暗生一计,盘算着用借刀杀人的办法把小男孩一行人除去。巫婆开口答应小男孩,如果他们能帮她完成三样事情,她就把公主放了。

“第一,你们必须到叹息神殿为我取得收藏在内里,有着令穿上的人隐去身形的黄金盔甲,但是在这之前,你们得先打败看守神殿的99个比巴布巴布鸟更凶暴的独眼巨人。”

“第二,你们必须到迷失之海海底为我取来,有着翻江倒海神力,由九头妖龙看守着的波赛顿之枪。”

“第三……哎!”

在巫婆说出她的第三个条件之前,猫剑士已按捺不住,犯了等不及听人数到三的急性子,一跃上前电闪般出剑把巫婆的头砍了下来。

(待续)

Saturday, May 03, 2008

彩虹仙子的愿望(一)

“其实悲伤长的各种千奇百怪的样子,有些有着六只眼睛,有些长有猪耳朵,有些则头上有角,有些看起来就长的象快乐一模一样”

很久很久以前,一座小村子里住了小男孩一家和小女孩一家。小女孩长着一张普普通通小女孩红扑扑的脸,结着两条普普通通小女孩的辫子,只是呀,一双又亮又大的眼睛明亮得象天上的月亮,害得月亮在夜里常跑出来偷看小女孩。为怕小女孩发现,所以月亮有时必须半掩着脸。小女孩象所有普通的小女孩一样喜欢蹦蹦跳跳地走路,喜欢路边盛开的黄色野菊花、星期天早上唱诗班后派发的糖果、下午荼时间妈妈做的芒果布丁、讨厌蛇和青蛙,尽管蛇和青蛙也曾经告诉她说它们也讨厌对方。小女孩有一副很动听又神奇的歌声——当小女孩在阴天的时候唱歌,乌云密布的天气会露出太阳;当小女孩在野外唱歌,蝴蝶都会围绕着她飞舞;当小女孩在冬天的时候唱歌,冰封的河流会开始融化,干枯的树枝会冒出绿叶,花草树木瞬间迅速生长。那是一副能使生命复苏的歌声。

小男孩则留着一头金黄色的头发,有着一双连星星也羡慕的晶亮眼晴。在夜里,天上的星星都会跑出来偷看小男孩,为怕小男孩发现,所以它们必须闪闪缩缩地行动。小男孩讨厌餐桌上的波菜,和一切有着波菜味道的食物,这其中也包括了餐桌上一个专门用来盛波菜的红色圆盘子,所以波菜和贺盘子曾经有过以下一段对话:

波菜:“对不起。”
圆盘子:“为什么?”
波菜:“因为害你也被讨厌了。”
圆盘子:“没关系。”
波菜:“你讨厌我吗?”
圆盘子:“不。”
波菜:“那么你喜欢我吗?”
圆盘子一陈沉默,可是红扑扑的脸显得更红了。于是波菜每天幸福地在餐桌上依偎在圆盘子的怀里。

小男孩喜欢把球扔得远远后让小狗追去捡回来,虽然小狗觉得这游戏很无聊,所以每次把球捡回来后,大声吠叫告诉小孩别再把球弄丢了,可是呀,小男孩听不懂小狗的语言,错以为小狗兴奋得想再玩一次,所以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再次把球扔出去,噢,忘了说,小狗其实是很有耐心教导小孩子的动物,所以它也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奔去把球捡回来给小男孩。还有,当小男孩学会用超过手指头和脚指头的数量来数数后,小男孩喜欢上了数数的游戏。一开始,小男孩喜欢数天上彩虹的颜色,可是每次数到七后,小男孩就数完了,于是小男孩换成数在田野上的野玫瑰:“……2998……2999……3000!”。当数到第三千朵玫瑰时,他也把玫瑰数完了。于是小男孩接着去数天上的星星,星星很多,可是天上的星星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小男孩耐心地用了七个晚上的时间,也终于数完了星星的数量。

小男孩不快乐了,他觉得这世界上没有他数不清的东西了。直到他遇到了小女孩,当小女孩第一次看见小男孩的时候,小女孩把手上采到的一朵野菊花送给了小男孩。这时候,小男孩从小女孩的眼里看见了他永远也数不清的笑意,因为笑意的算法要复杂多了,一个笑意加一个笑意有时并不等于两个笑意,而是一个快乐,然后一个快乐加一个快乐有时也不等于两个快乐,那可能是一种幸福。于是之后的每一天,小男孩挽着小女孩的小手一起在下过雨的阳光午后,和小女孩一起数彩虹的颜色,在睛朗的夜里,他们手挽着手,躺在矛草堆上,一起数天上的星星,数累了之后,小女孩就唱起歌儿给小男孩听,其中,小男孩也数算着发自他们内心一个又一个的快乐,可是这一次,他永远也没办法数清楚快乐的数量。

有一天,一个下过雨的午后,天上弯弯彩虹的一端刚好落在小女孩的家里。于是彩虹仙子决定赐给小女孩一个愿望。彩虹仙子来的时候,很不幸地刚好小男孩家里的小狗生病去世了,为了不想让小男孩伤心,于是小女孩为小男孩许了这样一个愿望:“我希望小男孩永远不会感到悲伤!”于是,悲伤被命令从小男孩的体内离开,从此以后小男孩就成了一个不会悲伤的小男孩。

小男孩七岁的时候,母亲患病去世了,村人看见小男孩没流下一滴眼泪,所以他们说了这样的话:“瞧,这小孩一点也不爱他的妈妈!”一年后,很不幸地,小男孩的父亲也患病去世了,村人看见小男孩也没留下一滴眼泪。于是他们又说了这样的话,“瞧,这小孩一点也不爱他的父亲!”葬礼过后,小男孩问坐在身旁陪伴他的小女孩:“有一天,你也会去世吗?”小女孩思索了片刻,迟疑地回答:“我想会吧。”小孩沉默了片刻后说:“我不想如果有一天你去世后也没能为你流过一滴眼泪。”

于是小男孩吻了小女孩一下后,决定离开村子去寻找他的悲伤。小男孩答允小女孩找回他的悲伤后,他会马上赶回来听她唱的歌,小男孩走呀走呀,经过了一座沙漠,两座森林和三条河后来到了一个大草原上的分岔路口,路口旁有一只母牛正在悠闲地吃草,于是小男孩上前很有礼貌地向母牛打招呼。

“您好,请问您有看见我的悲伤走过吗?”

母牛没有反应,仍然低头吃着它的草。

小男孩以为是草原的风太大了,母牛没有听见他的发问,于是小男孩提高嗓门再问了一遍。

这次母牛终于抬起头来对小男孩说:“喔,真不好意思,我太过专注于吃草,刚才没听见你的说话,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地方吗?”

“我正在寻找我的悲伤,请问您是否曾看见它打从这走过呢?”

“你的悲伤长什么样子呢?”母牛边咀嚼着嫩草边回问小男孩。

“我想它应该长得很象我吧,可是就是一副悲伤的模样”,小男孩接着就把他要寻找悲伤的理由说了一遍。母牛因为长年累月都驻守在这草原上的交分岔路口上吃草,见过形形色色打从这里赶路的人,母牛侧头想一下说,:“不是的,其实悲伤长的各种千奇百怪的样子,有些有着六只眼睛,有些长有猪耳朵,有些则头上有角,有些看起来就长的象快乐一模一样,要是他们不说,其实不容易辨认出来哟。”母牛接着说:“确实每天打从这里经过的人和物件都很多,有时是一只会跳舞和说长颈鹿语的熊、有时是一整个赶路的城市、有时是一辆迷路的公共巴士,但是很遗憾的是我想我并没有见过你的悲伤呢。可怜的孩子,我虽然很想帮你一起去寻找你的悲伤,可是你看这片草原这么辽阔,我每天的工作都忙不过来了。”

“工作?”,小男孩好奇地问。

“是呀,一只母牛的工作不就是每天得悠闲地拂摇着尾巴吃草吗?”,母牛瞪大着眼睛很惊讶地答道。紧接着,母牛很沮丧地说:“唉!你看这片草原这么辽阔,这草也不懂要吃到何年何月呢!”

说完之后,母牛神色紧张地赶紧低头吃了两口的草。

小男孩侧头想了一想,跟母牛说:“那你为何不换一份工作呢?”

母牛楞住了,因为这是她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于是她很疑惑地问:“例如?”

小男孩很认真地回答说:“例如——旅行!”

母牛听完后低下头来很认真的思考。半晌后,母牛抬起头来跟小男孩说:“好吧,小男孩,我跟你一起走吧,我知道这里往西走三十里的山上住了一位知道世界上所有事情的智者,他应该能告诉你在那里能找到你的悲伤。”

小男孩听了后很高兴地与母牛一起上路了。

(待续)

Monday, March 10, 2008

抢课英雄传

“虽然孵蛋学子一向对“D”字母有着特殊感情意义,一向嗜好两D文化(一是翻版DV“D”,一是“D”cup女生)。”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世界洪流浩浩荡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历史巨河翻滚不休,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哎!说到那里去了!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经过一个不外是败家、颓靡、吃喝拉撕睡玩再睡撕拉喝吃玩的春节寒假,著名的孵蛋大学新学期在春回似未回的大地季节里开学了!

自上学期末考结束后,本来各散东西南北中来自各门各派的孵蛋英雄英雌,也都不远千里地蜂涌回校了。依照中国高校的传统,开学后的几件头等大事不外乎以下几桩:

1.)回书院报到注册。
2.)到校医院报销医药费。
3.)入住学生宿舍或校外另起灶炉。
4.)马上向久违的爱人同志所在方向扑去。
5.)交学费。

可是芸芸众事中,众人最为关心还是新学期选课落实的大事。根据学校的选课制度,学生们在每学期结束前,参照大学在选课前一星期发下的新学期课程表,在校方规定的第一轮选课时段里,需为下一学期要选修的课程作出选课注册,而所谓选课时段,也仅是短短不超过24小时的时间。对于这一点我是颇有微词的,因为往往所定的选课日期也就是在期末考期间,嘿嘿,学生们在这期间都已经读得焦头烂额了,拼尽最后一口气在冲锋陷阵的要紧关头竟然还要学生回过头去操心策划选课的事情。太不体恤了!

而所谓第一轮选课,并不是说当学生成功通过网际网络登入学校选课系统把属意的课程注册了就尘埃落定,跷手一旁安心等下学期开课了。第一轮选课其实就跟大摸彩没什么分别!学生们在这一阶段所选的课,并不是百分之一百都能选上的,选课系统根据每个课程的学额和学生在第一轮的选课要求,经过随机筛选分配后,在全部选课时段结束后隔天登上系统才能知道到底所选的课程选上了几门。运气好的,10门中可能可以选上8门,运气差的,也可能望着十门课中只选上一两门课的名单吐血晕倒一旁,亦是说,一切全凭你的星座血型时辰八字和天干地支的互动来决定!(也就是运气啦!)在这之前,众看官们手里阻碍攥在手上的无异就是一份“六合彩号码”,等开彩后对彩就是了。

自古以来,上考场如上战场。期末时一浪接一浪而来的考试,大有可以把人的全部人生乐趣吞噬殆尽的气势。而且很不幸地,所谓古来征战几人回?经过上学期与期末考的一场惨裂的殊死大战后,虽然绝大多数人全身而退,少部份高手更以绝世神功扬名江湖,技惊四座,可叹一部份人难免马革裹F而返,虽然孵蛋学子一向对“D”字母有着特殊感情意义,一向嗜好两D文化(一是翻版DV“D”,一是“D”cup女生)。可就并不意味着考试成绩表出来后,莘莘学子们还想看见到这个“D”字母!所以为了好成绩,选课成了其间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事情。俗话说,女人长得好,不如嫁得好。其涵义套用在选课一事上来解释尤为合适。要想成绩表上可以随便拼出西方古早乐队“ABBA”名号的成绩,考得好,不如选课选得好。所以不管孵蛋大学鉴定精品课程的标准是什么,学生们自有自身一套鉴定“精品课程”的准则,只要附合以下标准,该课程就几乎铁定成为人人趋之若骛的“精品”:

1.)一不点名
2.)二没作业
3.)三不闭卷(开卷考)
4.)四有无穷的考前提示(Tips)、暗示、明示
5.)打分宽宏

当然,如果老师还能舌灿莲花地把课讲得妙趣横生,“A”“B”随便给,那就是精品课程中的极品了!所以选课流程最关键的是在开学后的第二阶段,也即是开学后的起始两周。基于现代自由恋爱的精神,这两周里,学生被允许自由更换选课,即是说,学生在试听一两课后,发觉课程贷不对办,跟授课老师也没有缘定今生的独电感觉,还有临涯勒马,弃暗投明,掸过别枝转投他课怀抱的机会。于是这两周内,讲师们大多都还没有正式依课程纲要授课,而是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对课程作出详尽的介绍,阐明对学生的要求,考试方式等信息。在这期间,也是学生在校最忙碌的时段之一,各院校学生于是如迁徙候鸟般会在校园内各教学楼来回往返试听课程,以确认所选课程是否契合心意的栖息点。尤其是上学期初涉战场的大一选课菜鸟,回想起当日考试周中一场连一场排山倒海涌来的浴血大战,人人心中不免心有余悸,第二学期选课更是谨慎再三,务必对“敌人”底细明查秋毫一番后方作出决定。于是乎,各门课的小道消息:那门课老师如何绝情如灭绝师太,在上学期狠下毒手连殊十人;那门课老师如何慈悲为怀喜欢普渡众生云云,在校园中是最被广泛讨论的课题。


第二价段亦是名副其实的大混战时代,因为各门课程名额有限,有些热门课程也只有区区20个名额,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可谓是人弃我取,网上抢课,半秒迟疑不得。也因为选课系统不允许学生在同一时段选超过一门课以上的课程,学生在编排课程表时,总会发现同一时段可能出现鱼与熊掌的情形,在这一刻如果要作出取舍,学生们必须万分谨慎。因为学生们必须先把已在某一时段选上的课舍弃后,才被系统允许把属于同一时段的另一门课程选上,关键就是在于,在你冒险把手上的课丢弃后,本来想选来替代的另一门课却突然已经满额,你无奈下想捡回刚刚丢弃的课程,却很有可能发现,在短短的几秒内,该课程已经经历“你弃人取”的命运,被系统上虎视眈眈的其他人收归了。对于选课新手来说,这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情形并不罕见,遇上了,真个是欲哭无泪。所以对于选课高手来说,没有十足把握,或等到适当时机,都并不轻易放弃手上的“筹碼”,于是乎,第二价段选课期间,各种千奇百怪,阴媒阳媒的抢课手段都会见诸于各路抢课的学子间。

虽然学校系统规定,学生每学期能选修不超过32学分的课程,事实上,除非学生自负天赋过人,自忖如东邪黄药师般能驾驳琴棋书画剑种种绝艺仍然游刃有余。一般上,合理的选课学分其实是20学分左右的学课。可是也因为选课系统只会确认学生们在第二阶段选课期限结束后还留在选课系统上的注册课程作为下学期的选课。于是在第一阶段选课时,几乎人人都象战国时期争相遂鹿中原的诸候,在可选学分上是能抢得一寸疆土是一寸疆土。因为既使是自己其实并不感兴趣的热门课程,到手之后,很可能可以作为与他人交换课程的有利筹码。更甚者,有人竟然还在BBS上公然叫卖手上的热门课程。从毛泽东的思想教育中,中国学子往往都领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作战主案。在这抢课一节上,学子们其中一个能提高课程中选率的机会,就是与众好友同学结成选课联盟,互相帮助本来已不能在同一时段选课或选课学分已经满额的的盟友选课。务求在第一阶段里,以量取胜后再来慢慢筛选。

但是无论是孤军作战或联盟军团的抢课学生,在第二阶段选课期间,守株待兔的笨方法其实还是最为奏效的抢课密诀。因为追根究底,能不能在网上把一门可选课程攘括其下就是取决于你的鼠标按得是不是比别人快比别人勤。所以虽然选课系统上可以先让学生们查看可选课程名单以确定还有余额的是那几门课,但是高手们都会跳过查询可选课程名单的步骤,直接输入课程编码进行点选,纵使回返信息标示说名额已满,可是持继重复试图点选的优势就是当有某人把你想要的课程放弃时,你就肯定能比先去查看可选课程名单的人快上那几秒而捷足先登。想那人欢天喜地地回过来再选时,殊不知,名单上的可选课程却已是昨日黄花。可能有人会问,这方法真的有效?嘻嘻,绝对有效!因为我这学期的一门《哲学原典导读》,就是我用一指神功持续按了半个小时后的战绩。

因为知道白天守株待免的猎人太多,所以想要交换选课的人一般都得象偷偷摸摸交易毒品的毒贩子一样,得选个夜深人静无语时的时分来进行课程转让,实际的操作是这样的,当一方把课丢弃回系统后,另一方收到通知后就得马上点选该课。不然稍作怠慢,那很可能就是落得一个为别人作嫁衣裳的下场。

话说回来,如果真有非此课不作他选的课选不上怎生是好?除了在校园BBS大贴“苦求。。。”“跪求。。。”某课程的帖子外,也就只能到教务处去哀求了,但是到了这地步,虽说不是完全绝望,可是如果没有很好的选课理由向学校的考务注册中心申诉,也其实差不多是回天乏术了。首先,最好是找到该门课的老师,向他或她求得一纸同意某某选修他的课程的手喻再到教务处申诉,可是我就曾亲眼看到一名大四的女生,手持所求课目老师的同意手喻,在中心处苦苦请求了半小时,也不得要领,据她当时的说法就是一直想修一门选修课,可是从大一到大四,每个学期都选不上。但是因为所求课程并不是毕业前必须修完的专业课,听在我耳里的接待员回复的意思大概就象民初剧里劝人分离的对白:“唉,哪只能怪妹妹你没这福份,劝妹妹趁早死了这条心,毕业去吧,此生那梦牵魂萦的那课程也只好梦里寻去了。”

说到底,学术和行政是分开的,教务处手里有著编排本科课程学生人数的最终权力,老师们不能过问,老师所能给于的帮忙充其量也就是给于学生一封推荐书,图个法外开恩。当然,这世上的所主谓的行政法则,也不就是凡人手里的一份权力,真要对你网开一面,所做的只不过是用鼠标在电脑上把你的名字学号点进课程而己,举手之劳,何来艰辛之处?中国国情,其实如果推荐的老师职位名头够高够响,教务处头头本着官官相护的陆邻精神,卖你个顺水人情,盼日后有可能用得着的人情债,哪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求课的学生都知道明明教务处可以帮忙却在推三推四的态度都反感到极点,可是也真的无可他们奈何。没办法,谁叫我们的老子祖上又不是曾经损献过三千万教育基金的重量级客户,不想心仪的课程缘铿今生,学子们还是得把在电脑前的“一指禅”功夫练好。

P/S:张贴的图片就是我这学期在复旦的选课。^_^

Sunday, February 24, 2008

继续向前

“随着时间的推前,空间也会有着时光辗过的年轮。”

回马渡完春节回到上海,转眼已是快人间三月天了,虽然气温已经大副偏离徘徊在冷死人的零度,可是上海的天气依然是冰寒得会令人羡慕起冬眠的熊。20号走在复旦校园里,因为还不是学生回校的高峰期,看见校内依然呈现着它在寒假特有的萧瑟冷清,偶而晃过一两名拖着行李提早回校的学子,听见行李拖行在泊油路上咂咂空荡的回响,反而更添寂寥的味道。我骑着自行车沿着化学楼旁的光华大道前行,两旁一直往前绵延的梧桐仍然呈现着一片光秃的尴尬,顽固地没有一丝要透露春天已经到来的讯息。纵然如此,我还是得承认这条两旁布满梧桐树的道路是复旦校园里最令我赏心悦目的道路,这种心境在夜里尤其显着,无数次从第四教学楼上完晚间的课后,沿着这条道路往东门方向回住宿处,心情就象要既要闯进一个魔幻密境般雀跃不已,道旁的街灯光源或月光透过漫天稠密的梧桐叶漏洒进这里的空间时,伴着疾风吹响叶涛的飒飒嘶响,就会把这条道路簇拥成一个秘密花园。迎着夜里的凉意骑车飞驰,这总会令我惬意得象一个孩子般希望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游乐园旅程。

今天回书院注册时,道上又复学习期间的熙来攘往,昭示着一个新学期已经开始了。新的人,新的事,已在前方等着。我骑车经过,忍不住摆停自行车伫足张望,意图想窥伺出一些因着时光荏苒,而斗转了空间的端倪,对比几天前的冷清,随着时间的推前,空间也会有着时光辗过的年轮。何况是人呢?回溯从上学期结束至新学期开始,我的生命中的周遭又已星移了什么?中国暴雪、苏哈多去世、沈殿霞走了、陈冠希艳照门(嘿嘿,男的别阴阴嘴笑!)、美国次贷危机恶化、奥巴马有超越希拉里的势头、Microsoft要收购Yahoo,纷纷扰扰,世界没有为任何人停下来。这些看似干我何事的事情其实都象数万里外的蝴蝶舞动着翅膀在努力地影响着你我的人生,要证据吗?有!我回来上海后,发现外卖送上门的蕃茄抄蛋饭从六块钱涨成七块钱了!(+**%$3#$@*....去他的上海物价!)嘿嘿,所以纵然你我不愿意,世界每一刻都在推着我们向前。

可是,望着这本该已不是属于我的世界,呼吸着这校园里冰寒的空气,骑车横过交通依然乱来的邯郸路与国定路的交义路口,我终于确认一个人的生活还是由你自己去选择的。生活纵不如意,与其停在原地抱怨,不如继续向前。为了什么?呵呵,就是为了因为不知道有什么在前方等着我们呀。

So, 2008 keep walking!

Wednesday, December 26, 2007

试论《悲惨世界》中善的可能性

《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这部卷帙浩繁的作品里,雨果为了弘扬人道主义中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是可以作为解决一系列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暴政问题的灵药,他根据了他那套文学创作中的对照原则[1],在书中创造了无数个体现了博爱,仁慈、宽恕和众生平等等善行的人物来对照邪恶,通过对这些人物性格鲜明的角色的描写——至善至圣者如米里哀主教(Bishop Myriel)、先恶后善者如冉阿让(Jean Valjean)和善恶不辨者如沙威(Javert)等人,雨果构筑了一个人类只要秉持实行人道主义中种种道德上的善行义举,就能实现把一个存在着种种不平等专制的“悲惨世界”改造成一个进步和谐的“完美世界”。可惜一世纪以来,文学评论有说雨果为了强调人道主义精神作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绝对性,不顾书中人物性格前后矛盾的考量,他或以塑造出过于理想化的善人和善行,或强硬安排了怪诞不自然的情节以宣染“善最终必战胜恶”的唯心人道主义观点。为了验清这些评论的客观性,以下是笔者尝试以社会论理学、宗教学、哲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去审度这些“善”在故事中的可能性和其特质。

一、宗教光环下的善——米里哀主教

米里哀主教,又称卞福汝主教,虽然只出现在故事的最早期,因为感化了主人公冉阿让,他所行的善却成为了整个《悲》故事中“善”体系的开瑞源头和契子。书中,雨果用了整整两券的篇幅来描绘卞福汝主教令人动容的圣贤形象。卞福汝主教虽然享有每年一万五千法郎的俸禄和优厚的各种津贴费,可是他把一千法郎留下作为生活费后,其余的钱财都用作损助穷人的义款去了;为了让医院可以救助和容纳更多的病人,他把分配到的气派主教府邸让出来充做了医院,而自己、妹妹与管家则搬到了毗邻的简陋原医院去住;他愿意彻夜不眠地抚慰没有其他神父愿意做给他做最后告解的死囚犯;他不如同其他主教般参与追名逐利,一生简衣陋食,却乐善好施;性情方面,他纵使遭到无神论者的特意匀难,也能保持和颜悦色,不亢不卑地应对。但是博爱、节俭、谦卑、仁慈和体恤的行径不是卞福汝主教最为人敬佩的地方。在强盗出没的偏远山区,他可以不顾安危地只身深入山区为居民服务,秉持的理由只是:“我在世上不是守护自己的生命,而是守护灵魂。”[2]另外,晚上他的居所也夜不闭户,以随时随地让有需要帮助的人可以寻求得到他的助佑。可以说,雨果让卞福汝主教这个人物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大智大勇,大仁大慈的完人形象。可是基于什么因由赋予了卞福汝主教这般完美的人格,书中其实并没有着墨,小说一开始只是简短叙述了卞福汝主教本是法袍贵族,年青时相貌出众,风流倜傥,二十岁前就成了婚,只因后来家族在法国大革命中遭到了催毁,被迫流亡他国,妻子更客死异乡。当他再次回到法国时已经成了教士。至于是否因为他感叹命运造化弄人所以才遁入宗教出世,雨果在这一点上语焉不详,态度也不置可否。而且纵然沿着这思路去猜测,这也不能解释成这是造就米里哀日后成为大行人道主义善行的卞福汝主教的原由。根据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原罪说,一个教徒能行善是因为在本体论[3]的意识上自省到与神安排的完美境界间的差距,人产生谦卑,尔后方能因信称义[4],以神为本地行善来完成救赎,期望能重回上帝的怀抱。宗教导人向善是不错,但是至于能不能成功地造就一个善人,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如果我们尝试从其他方面来探索卞福汝主教身上善的根本,其实从雨果对卞福汝主教作冥想遐思描写的字行间里可以看出,他有意赋于卞福汝主教一种超越宗教召唤下的善,试来看雨果这段描述:

“他身上体现我们时代所特有的一种个人哲学。这类个人哲学思想,往往在孤独者的头脑里萌发,扎根长大,在那里取代宗教。 ……指导这个人的是心灵,他的智慧是由心灵放射的光构成的。”[5]

也即是说,卞福汝主教行善的动机并不是单纯出于宗教意识上的召唤,可能更多是个人良知上的自觉性行为。如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我思,故我在”[6]曾经试图论证真理可以纯粹依靠人内在的理性思辨去取的而非依靠神学。同时,康德(Immanuel Kant)也坚信人的道德行为是产生于自律的意识:“我称这道德自发命令的原则,叫意志自律的原则”[7],“意志的“他律”是一切假的道德原则的来源”[8]
下来我们大概可以总结出卞福汝主教这个神圣的完人也纯粹就是雨果个人的唯心主义基础下的人道主义产品。一方面打着对伪古曲主义[9]宣战的浪漫主义旗帜,他是特意要创作出一个用来讽刺批判当时教会中大多数言行不一,道德败坏,伪善做作的教会人士;另一方面,他是要为《悲》故事中树立起一个人类自律良知能达到的道德最高标准以彰显出书中其他人物相对性的卑劣。至于现实中是否真有卞福汝主教这般神圣如上帝的人道主义完人,我想我们还是大多倾向于给于保留的态度。

二、寻求救赎的善——冉阿让

冉阿让,贯穿了全书情节的故事主人公。雨果写他本是一位树枝修剪工,为了给饥饿的外甥找食物充饥,在偷了一块面包后被捕入狱,但是因为不断越狱,被关了十九年后才得到释放。在狱中,他追思往事前提,虽然自省到偷窃的罪过,可是终归还是觉得是这个不公的社会和苛刑严典亏欠了他,并且决定出狱后向社会报复。出狱后,因为苦役犯的身份,他四处碰壁,可是他还是在唯一愿意接待他的卞福汝主教家里偷走了银餐具,在被警察抓获后,他被押回主教家里对质,这时卞福汝主教却以德报怨地为他开脱了偷窃罪名,还把家里最贵重的一对银烛台送与冉阿让,于是就出现了以下书中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达成一致性时最为澎湃的一段话:

“冉阿让,我的兄弟,您不再属于恶的一方,而属于善的一方了,我买下了您的灵魂;我把您的灵魂从邪恶的念头和沉沦的思想中赎出来,交给上帝了。”[10]

此后,冉阿让也真的遵循了主教的教诲,无论情境多险峻苛刻,他终其一生孜孜不倦地努力向善,造福社会。于是我们看见本来是一名愤世妒恨的恶人因为受到仁爱的感化——他夜奔百里去投案只为了解救一位素味生平的尚马秋、跳海潜逃以兑现答应芳汀(Fantine)赎回小珂赛特(Cosette)的诺言、在街垒战中以德报怨放了沙威逃生及在巴黎凶险的下水道中九死一生地驮着马吕斯(Marius)逃过了追捕。雨果无疑在这里揭示了一个人能从人变成魔,后从魔转成人,再从人升华为天使的演示录。“一颗灵魂换一块面包,贫困卖出,社会买进。”[11],雨果通过冉阿让的前半生遭遇控诉了扭曲的社会机制和贫困是造成道德沦丧的主要原因,而能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惟有依靠仁爱和宽恕等崇高的道德精神,所以冉阿让又从作恶变成行善的好人。只是我们不免要来检阅,冉阿让的这种转化,何以可能?冉阿让这种几乎可媲美卞福汝主教善的依据又是什么?首先,从冉阿让成长后拼命打工赚钱以扶助姐姐一家的情节来看,雨果是企图把冉阿让预设成一个知恩图报,天生有良知的人。可是良知未泯充其量也只是作为一个辅设前提以说服读者:因着本性回归,他有着被感化从善的可能性。这并未能成为他日后拼命行善的决定性要素。神学家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12]认为人生有三个“存在性忧虑”是无法用理性去消弭的:“一是对死亡和命运的忧虑,一是对空虚和无意义的忧虑,一是对内疚和罪责的忧虑。”[13]冉阿让出狱后孓然一生,姐姐一家已不知所踪,因为是前苦役犯,他也得不到社会人士的谅解,已年届44岁的他虽然自由了,天地虽大,可是也茫茫然不懂何去何从。人生的三个“存在性忧虑”霎时间同时向他心灵放动了猛烈的袭击。恰是在这刻卞福汝主教以毫无条件的仁爱震憾了他,使他在茫无去路的绝境中看到了人生的一个出口,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人生之充满空隙的、包含着虚无的存在,让人在根本上有一种绝对的依属感,即要依赖比自己更伟大的救赎形象。”[14],这句话在哲学思辩里本来是用来阐明宗教信仰对人来说何以可能的原因,恰好卞福汝主教就在此时此刻填充了冉阿让正渴求的“救赎形象”,所以卞福汝主教本身不自觉地反成了冉阿让的“宗教”。冉阿让从此行善与其说是为了换取上帝的救赎,倒不如说是为了报答卞福汝主教的仁爱。从冉阿让弥留之际吐出的牵挂,很明显雨果也是沿着这思路去解释冉阿让善的由来,因为冉阿让在人生最后一刻在意的最终审判不是来自上帝而是卞福汝主教:

“……我不知道把烛台送给我的那一位,在天上对我是否满意,我已经尽力而为了……”。[15]

纵然雨果对冉阿让的种种善行,透过了他那“文学艺术是焦聚物象的镜子”[16]的创作理论,赋予了无与匹伦的浪漫主义色彩,可是当冉阿让遇到卞福汝主教里这人本来就已是一无所有到已臻厌世的程度,当卞福汝主教赋与了他一个新生命后,此后他置生死于度外的行善行径,相对于卞福汝主教类似横空出世的神圣,冉阿让的善反而更令人信服。

三、律法注释下的善——沙威

沙威,一个在书中始终对冉阿让锲而不舍追捕的警察,一个信念中把法律看成信仰的人,一个善恶观念中没有灰色地带的人。也就是他最终投河自尽的处理,引来评论家最多的争议。沙威身世奇特,说他是出生在监狱里,父亲是苦役犯,母亲是个算命女郎。书中说他成长后觉得自己是被社会排除在外的人,至于为什么他会这么想,雨果却没有解释清楚,我想最合理的解释应是暗喻他因为母亲的失职,是由监狱局看管长大的小孩。所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他才会错认为被社会排除在外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攻击社会的人,一种是保护社会的人。也因为自觉出身低微,为了摆脱不光彩的“苦役犯的儿子”的身份,一面极度自卑一面自尊心又极强的他也就觉得惟有成为警察才能让主流社会重新接纳他。当了警察后,因为尽忠职守,精明能干,最后升迁成探长。但是因为父亲身分的关系,却有着对苦役犯特别鄙视的心理,而冉阿让这个苦役犯却曾在他手下屡次逃脱,就大大羞辱了他的自尊心了,所以故事中他才对冉阿让穷追不舍。雨果作品其中一个令人激赏的地方就是对每一个人物都设定了一个与人物性格相呼应的出身背景。沙威的出身设定尤其出色,正好完美诠释了这个人独特又复杂的精神面貌,因为纵观全书,这个人虽然令人讨厌,但并非坏人,可说他是好人,又并不尽然,呈现在这个人身上一部分是人类崇高的品格,可是从其身上挥发出来的却就是令人心寒齿冷的思想。雨果在书中用以下一段话大致概括了沙威令人错愕和迷惑的人格:

“沙威凶猛 ,但绝不卑鄙。 正直、坦率、诚实、自信、忠于职守,这些品质一旦误入歧途,就会变得丑恶,但即使丑恶,也不失其伟大;这些品质的庄严性是人类良知所特有的,因而能在丑恶中延续。”[17]

诚如雨果所说,沙威是误入思想的误区而不自知,又或他是知道却已身不由己。我们先来论说第一种情形,沙威在这情形下是以作为一名执法者而自豪的人,做为一个维护社会秩序的警察,他办案铁面无私,廉洁不阿,心理上他是完全认同了自己就是体现了法律、光明、正义和真理的正义者而行为上他也就是惩恶除奸和伸张正义的好人,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依据着法律来行善。遗憾的是也意昧着他纯粹是以社会即定的名分来划分是非善恶,于是在他以二元论划分的世界观念里,官员教会就是等同正直,妓女小偷则永远等同罪恶,两者绝不可能有任何错糅交杂的地方,所以当芳汀作为一名妓女在街上跟路人扭打时,在没有深究缘由之下,沙威认定过错全是在于芳汀而把她拘捕了。当马德兰招认自己就是前苦役犯冉阿让时,他无视冉阿让在海滨蒙特伊城的善行,坚决把他拘捕归案。要深切来理解沙威这种完全遵循立名为教观念的“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一种行为。我们不得不来浅谈一下骆玉明为“名教”所书的概念:

“人类必须建立规则以保证社会有序地运转,这是简单的事实。而“名教”正是通过确立各种身份名称、道德观念,要求处于不同等级地位的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身份名称去实行其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起到了保证社会有序运转的作用。问题只是” “名”的世界确立以后,它被理解为就是真实世界本身,然而“名”与“实”并不等同,后者的运转并不按名的理念进行。”[18]

“通过建立概念来设定秩序的人相信他们所依据的是一种神圣原则,因而“名”理所当然体现了最高的真理,它可能被错误地背弃,其自身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是永远不会动摇的。”[19]

当时的法国社会自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后,社会动荡不安,各造势力都尽可能用种种机制在巩固自己的利益,恰好正是印证了上面关于“名教”的说法,腐败的政治力量把法律当成了高压统治和谋取自身利益的工具,教会打着伪善的旗帜实行递夺人性的教条,社会上实施着种种不合时宜的习俗,沙威的错误就是在于盲目地相信一切在“名教”以下的制度都是公正完美的真理,而没有醒悟其实当时的严刑苛典与国家社会制度已经偏离了理性的发展。

当然我们还是不禁有怀疑,以沙威的精明,办案多年的他绝不会察觉不到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而且倘若他是个愚忠的人,早在他上司告诫他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去捕抓冉阿让时,他就应该罢手了,而不会多年下来还紧咬着冉阿让不放。果然落了在这样的设想里,那就是之前提及的第二种情形了。也既是对于某些社会执法机制的不合理性沙威是了然的,可是他却选择了漠视。原因也只好回到“名教”的观念和沙威骨子里极其自卑的心理来寻求。沙威作为一个自认是体制以外的社会低层人士,社会以立名为教的方式给于了他警察这崇高的身分,对此,他是感激涕零的。在这一层次来理解,警察这工作其实就等同了他全部的人生意义,如果要求他执行有悖于他职守的行为,就等于是递夺了他整个人生的意义,也即是他“名”世界的崩溃,果真到了这地步,那他再也什么都不是了。意识到这可怕的后果,他也只有采取漠视事实的态度来自我欺骗了。若然真是这样,小说最后安排了沙威因为自身对于善恶的信念彻底被冉阿让瓦解后,万念俱灰下投河自尽,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处置,雨果遭到了各方的批评说是他为了执意要凸显“人道主义的善最终一定会毁灭非人道的恶”,而不顾人物性格前后不协调的考量安排了这一结局。对于这一点,我还是倾向于同意众评论家的观点,毕竟要一个性格如此坚毅的沙威,只因为自身的信念被否定后就仓促了结自己生命是作家过于主观性的设想。一个坚持了几十年如此信念的人,纵使错了,以沙威的聪明才智总会有找到苟延残喘下去的方法,况且在他几十年的执法生涯当中,所捕获的犯人也并不见得个个都是情有可原的,既然如此,他何以需要自惭到要去投河?如果真要安排沙威投河,雨果其实在这之前还需要作出更多的情节辅设。所以如果雨果是让沙威心灰意冷下辞去警察一职,从此隐居乡间,我想是比较接近真实的写法。

无论如何,我们也只好姑且把造成沙威可悲的下场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理解到当时“名教”背后真正的不道德目的,而错把恶当成了善来施行的结果。

四、以恶之名的善——德纳第

德纳第这书中的头号歹角曾几何时做过好事了?我想大家看了这标题都会茫然地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仔细验阅全书,答案其实是“有”的。
德纳第,原来是个粗通文墨,在一个小地方开黑店的客栈老板,打从他一开始登场,雨果就写他已经是一个已经坏到骨子里的人:

“……世间就有一种人像虾子一样,不停地退向黑暗,他们不思进取,只是回头看生活,阅历只是用来增加他们的扭曲形态,而且越变越坏,心肠越来越污黑丑恶…....”[20]

纵观全书,他向旅店投宿的客人巧立名目收费诈财、在死人堆中偷盗财物、虐待年幼的小珂赛特、跟匪帮勾结施行绑票勒索、伪造信件意图向社会热心人士诈财、为了金钱可以把亲生儿转让他人,这样一个等同于“罪恶”代名词的人何以可能体现了善的存在?乍看的确如此,可是我还是必须要指出,雨果其实给这个人物塑造了一个很值得令人玩味的因果行为,因为虽然他无恶不作,可是恰是总在阴差阳错的情况下,所行的恶事往往竟然成了大大的善事。例如他本意是要盗取马吕斯父亲身上的财物,结果竟是无意间把一个彭迈西上士从死人堆里拉出来救活了;在巴黎城郊的下水道出口,德纳第打开铁门的本意是让驮着马吕斯的冉阿让出去成为代罪羔羊让警察抓住好助自己脱身,可是阴差阳错竟是成了让陷入绝境里的冉阿让和马吕斯的救星;在接近故事尾声的时候,他本打着去告发冉阿让是苦役犯的用意去找马吕斯,却在无意间让马吕斯知道了冉阿让正是他苦寻不获的救命恩人。结果是一桩桩恶行竟成了美事。那是否意味着世界是有一种善行是用恶行来完成的呢?要厘清这其中看似矛盾的思绪,我们必须用社会论理学来剖析善恶的本质,“道德上的善恶是一定社会主体依据特定道德目的,对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现象所作的道德价值意义上的描述,判断与评价,它包括三个必备的基本地素:道德主体,道德现象,道德目的,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得出评价对象是善是恶的结论。”[21]
我们先来看德纳第在以上事件中的道德主体。彭迈西上士、冉阿让和马吕斯在这些事件中作为道德主体来说,在当时紧急的环境下正是需求着体现在德纳第身上的那些行为价值,所以相对意义来说是应对于德纳第的行为作出“善”的释义。而从道德现象来说,他们也都正是因为德纳第才捡回了性命或让马吕斯认识了事情的真相,所以从这一层面来理解,德纳第向他们行了善行这一事实也是无可置疑的。关键也就是出于在道德目的这环节上,要辨清道德行为上善恶的混淆性,其实主要还是取决于客体的道德目的,“道德上善恶的分野也只有参照于一定的道德目的言才有可能,道德目的是衡量人性内容是善是恶的最根本的标准。”[22]德纳第很明显地在以上事件中其实并没有按着什么好心眼。纵然道德主体和道德现象都给于了他“善”的肯定性,可是道德目的这一环上是绝对给于否定的。这也验明了所谓阴差阳错下行的善虽然不同于伪善,可是也绝对不能为把它归类成真正的善。

可这就衍生出另外一个有趣的问题来了,很明显地,雨果是要德纳第在他小说中作为他那“对照原则”下对比卞福汝主教的善,可是却又安排种种阴差阳错的善行来把德纳第的邪恶给淡化掉。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雨果宁可把不算是坏人的沙威弄死,但却给了德纳第一个不算坏的结局,故事结尾里说马吕斯念着他毕竟还是救过他父亲性命的人而给了他一笔不小的钱,条件是要他离开巴黎到纽约去。而他之后在纽约的命运,雨果是有廖廖几笔提及的:

“……德纳第这个失意的资产者道德沦丧是不可救药的。他从欧洲到美洲,还依然故我。同一个恶人打交道,好事往往办成坏事。德纳第用马吕斯这笔钱去贩卖黑奴了。”[23]

纽约在早年的西方历史确实是被视为流放欧洲罪犯的不毛之地,可是在1833年这年代背景来看,当时的美国已是从独立战争后建国起来52年的国家,纽约亦已是一个开埠达169年之久的一国之都,把德纳第这在法国反正已一无所有的恶人送到另一繁华都市,再给于他一笔财富,在理智上我们实在不能理解为是一种惩罚性行为。最决定性的,雨果也只是说这德纳第到了美国之后也只是继续干着坏事而不是有着什么悲惨的下场,这一安排,实在是有悖于雨果一直提倡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委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至于雨果是不是基于相信“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观念或创作上已尝试向自然主义[24]靠拢来诠释德纳第这非典形的结局,因为不属于本论文讨论范畴,在这里也就不深究了。

从以上对几个《悲》一书中的主要人物的论述来看,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以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创作的《悲》,确实洋溢着种种泛滥的善,它们其中又可以被类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有其回异意义,再细分下去其实还有爱波妮(Eponine)因爱成善和小伽弗洛什(Gavroche)以义称善的例子,不容否认的是,这些“善”或多或少都拖着雨果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子。但是重点是,沉沦人间里,善恶在轮回。不能认清善的本质,意义和其产生的可能性,我们很可能不自觉地就会掉进如沙威一般善恶不分的“悲惨世界”中,自此在善恶不辨中迷失了自己。


脚注:
[1]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认为万物处于一种复合的状态中:“丑就在美的旁边,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所以文学创作里不应该完全把丑恶的东西摒弃在外。惟有用负面价值来拱托正面价值,才能彰显正面价值的可贵性。
[2] 雨果:《悲惨世界》——上,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3] 研究诸存在者何以存在的问题的学问。
[4] 基督教用语。广义指信仰是得到救赎和在上帝面前得到义的必要条件。
[5] 雨果:《悲惨世界》——上,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第38页
[6] 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66页
[7] 康德,苗力田译:《道德行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5页
[8] 康德,苗力田译:《道德行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9页
[9] 十九世纪时对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的一种仿效文学创作主义,风格要求整齐、严谨、均称和规则相对比。
[10] 雨果:《悲惨世界》——上,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第70页
[11] 雨果:《悲惨世界》——上,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第124页
[12] 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著名神学家,美国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原籍德国。
[13] 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30页
[14] 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34页
[15] (法)雨果,李玉民译,《悲惨世界》(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第1440页
[16]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阐述文学不应该只是一面真实反映自然事物的镜子,文学也应该象一面焦聚映象的镜子;以作家的主观世界,塑造典型,也反映客观世界。

[17] 雨果:《悲惨世界》——上,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第191页
[18] 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30页
[19] 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29页
[20] 雨果,《悲惨世界》——上: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第103页
[21] 杨仕奎,《人性与道德善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十一卷第一期,2005年1月
[22] 杨仕奎,《人性与道德善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十一卷第一期,2005年1月
[23] (法)雨果,李玉民译,《悲惨世界》(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第1430页
[24] 兴起于十九世纪末,主张文学创作中安生活本来的面目去反映现实,排斥虚幻的想象,不去追求戏剧性的曲折变化和逐渐忽略典型的创造。

参考文献:

(1) (法)雨果,李玉民译,《悲惨世界》(上)(中)(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 柳鸣九等著,《雨果创作评论集》:漓江出版社出版,1983
(3) 江伙生 肖厚德著,《法国小说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4) 雨果,柳鸣九译,《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5) 杨仕奎,《人性与道德善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十一卷第一期,2005年1月
(6) 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德)康德,苗力田译,《道德行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8) 王德峰,《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 朱维,《雨果的宗教观发展历程和其特点》:山西广播大学学报,第1期,2006年1月
(10)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Saturday, November 17, 2007

约定

“倾刻的醒觉让我有了一种宛如江南错失了它最后一场春雨的失落。”

梦中的你穿着一身素装从瑞坐的姿态站起来后带着盈盈笑意徐徐向我走来。室里有光,白皑奇导的光透过每一个我能想象与不能想象的轨迹如潮水般涌向我们驻立的空间。瑞详着遂渐趋近的你,我只能不知所措的杆在原地,你那眉,那目,那少年时总勾勒着几分掘强的唇就这样越过千山万水的思念来到我的眼前。可是凝视着我们肌肤上犹如水蛇般流动的光,我知道这只会是个梦,倾刻的醒觉让我有了一种宛如江南错失了它最后一场春雨的失落。流光续继如生命般晃动,我一阵错觉,恍惚纠结着我们彼此生命那段时期的光就这样又活了过来。半明半昧的光,让我可以看见荡漾在你美丽的瞳仁中一如当年我窝在你寝室中听你说着孩子气约定时的笑意,那些我们一起咯咯地笑过了一季惨绿的笑意,是直到我生命燃烧至最后一寸灰烬也仍然俳回的幽魂。你张合着唇,期期勤勤地向我叙述些什么,我心里蓦地往下一沉,因为纵使我再如何努力,耳际旁就是听不见任何一丝嗡动的声音,望着眼前仍然喋喋不休的你,我越发急了,象溺水的人要抓住些什么,可偏就是捞不到一根纵使是个错觉的稻草。当慌乱的思绪随着时间沉淀起来,慢慢地我却了然了过来,于是我就只静静地看着伫立在眼前的你自顾自地说着我听不见的话语。终于,你不再发一言,嫣然一笑后拧过头去径自往光处走去。我知道你要走了,如同当年的样子,当我回过神来,你以走得好远的姿势,流落到了我再也去不了的地方。可我还是杆在那里,一点也没表示出来要让你留下的意思,我一直坚信我们的生命里彼此错漏了些什么,这样看来,原来从我们生命里错漏出去的只是一双当时没有伸出去把你抓紧的手吧?已无所谓了,当我终于站在时间的背面缓缓验视我们那段青涩的感情,谁又能抓住了谁呢?在那个什么都看不真切的年月里,天空以一种蓝得令人心疼的颜色存在着,阳光温柔地落在总是咯咯笑着的女孩子们的蓝裙白衣上,随风扬起,叙述着一种美丽的专横,于是我们永远以为时间以一种凝固的恣态存在着,于是在那个年纪里,我们天真地总以为生命中永远可以无止尽地等一个人,或着让一个人等着;我们总以为未来未必来或是遥远得仿如我们生命地平线尽头上空一颗永远看不真切的星星,于是我们笑着闹着,跌跌撞撞踩着一种被称为年华的碎片往幢幢光影处戏闹着前行,只是那时我们都不知道是要往何处去,其实也没有人在意结局是什么,我们只管象一阵风往前奔,或只能随着风往前奔去,因为是风,想要抓住些什么,却什么也抓不住。多少年后,回忆起来,那其实只是一股缓慢流动着的哀伤,而我的忧伤是年华沉淀下来那年窝在你小房中的光影。

这样也好,象所有的故事一样,尘埃落下来,结局就是这样了,那个你,也不在了,谁也没有在等谁,这样很好,零落成泥辗成灰,时间按约定打开了它的秘密,说故事的人惨然地把故事书阖上了。
只是在那一刹那,有一种稍纵既逝的心痛,那感觉,就象抓不住一颗冉冉飘飞的气球。

我在寒冷的早晨醒过来。冰冷的空气中也仿佛结了一层冰寒的霜。
透过我床沿大幅明净的窗户玻璃往外看,远处拔天而起的,是还没封顶的世贸中心摩天楼,只是在周遭萎矮的建筑簇拥下的身影,它是显得那么地苍白,就象是一个注定拥抱着整个城市孤独的女子,只能独自忧伤着。

我轻轻挪过沉甸的绵被,双手撑着垫褥面,艰难地拖动身子往后靠向床头的背靠。

我轻呵出一口气,原来,都已经这些年了。

于是冥冥偷换中的时空,一名男子在一个在异国城市醒来的清晨里,与余下的生命作了这样一个约定:
如果真有下辈子,
我会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