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8, 2006

真相(一)

“我想起以前乌龟曾经有跑赢兔子的记录,觉得跟它跑还是有一定的风险。”

日前有蓝玫瑰Emily一网友询问本人究竟用了多长的时间来度思前作《金钢》一文中的十八个问题。看来实有质疑此文非本人以一人之力来完成之嫌。唉,看来Double A Paper还是包不住火,在这里,我也只好将全部事实的真相和盘托出。(特此澄清,本人并非特意替Double A 公司替卖广告,实在是前人发明此句时并不知道后世已经有一种铝箔纸真的可以包得住火了,所以有必要以Double A Paper来说明是白纸,以免有人认为我所写的东西不实事求是!Double A Paper, No Jam!啊!。。哈!刚才只是打字时打错了几个字,看文章不用太在意小节,没事,请续继往下看。)

说来惭愧,《金钢》一文的创作,确实如果只凭小弟一人之才,就算牺牲每晚追看大长今的时间来苦苦思索,也想不出如此声势浩大的十八大疑点。事实的真相是小弟在创作此文时,非常幸运地得到了各方有力“人”士的仗义相助才得以顺利完成的, 蓝玫瑰Emily网友只凭珠丝马迹就能看破此点,证明应是才思敏捷、眼力锐利、知识渊博、出类拔粹、万中无一,后生可畏、容貌出众、沈鱼落雁、羞花闭月、王朝马汉、东方不败之辈。只能说,小弟对你的敬佩之情真的是犹如滔滔Teh Tarik般的巴生河水,连绵不绝。

话说当日小弟看了电影后,提笔欲书,无奈几番回思,戏中情节总有猜度不明或记忆不全之处。无奈之下,只好拨了个电话给寓居在新加坡动物园的人猿讨教,想他本着同族相近的关糸,应该会比较了解《金钢》一戏中的内涵和谬误。

不料隔着手提电话通话的他却说为了抗议新加坡电影院近年来每年提高电影票价,所以从半年前开始他就已经罢看电影院放映的电影了,因此他也未看过《金钢》一片,不能回答我的疑问,正在我大失所望之际,他却告诉我住在他隔壁再隔壁再左边再右边笼子里的大猩猩是他表哥,前天动物园放他一天假时听他说要去JB shopping和买翻版DVD电影来看,所以很可能已经看了《金钢》一片。我听了当场喜出望外,忙向他要了他表哥大猩猩的电话,可是在我们结束通话前,人猿兄却叮嘱我事情可能没有这么顺利,除了因为他表哥生性龟毛之外,也因为最近动物园管理层为了提高动物园的盈利,无视防止虐待动物协会一直以来的抗议,正在商议要大猩猩也象人猿一样去陪游客们同桌进餐,所以大猩猩正为即将要增加的工作量气在头上,再加上新加坡政府近年来一再调低雇主为雇员付的公绩金(CPF)缴交率,大猩猩也为了这无疑帮动物园变相削减员工工资的政策一直心情低落,所以可能会对我不理不睬。

无论如何,为了要向广大观众揭发Peter Jackson污辱观众智彗的卑劣手段,我抱着舍身取义的精神,决定追查下去。我鼓起勇气拨通了大猩猩的电话,道明我找他的用意后,大猩猩承认他已在JB City square 的戏院看了《金钢》,可是正如人猿所说,大猩猩心情不佳,结果特意要勺难我,说是我要能通过他三个考验,他才会跟我讨论《金钢》的剧情,我听说不是火杯的考验(Goblet of fire)后才松了一口气。

第一项考验是要我跟乌龟赛跑,我想起以前乌龟曾经有跑赢兔子的记录,觉得跟它跑还是有一定的风险,于是我问大猩猩能不能换其他对手,大猩猩无所谓地说:“没问题,哪你也可以选择跟那边的美洲豹跑。”我望望另一边正在对我张牙舞爪的成年美洲豹后,转头对大猩猩说:“为了证明我比较喜欢有挑战性的竞赛,我选择乌龟。”

接下来的考验分别是要跟蚂蚁摔跤和跟鹦鹉斗唱rap,结果在我歇尽全力跟他们比赛之下,最后终于在电视观众投选下侥幸胜出。
。。。。。。。。。。。。。
(欲知后事如何,请待下回分解!)

Tuesday, March 21, 2006

中欧五国记-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三)

“生命能自信地延续下去,才有未来。”

步进馆内后,是个大堂,跟Thomas和Quence会合后,我们就从坐落在一隅的直角回旋式楼梯走下通往正馆的地下通道。这地下通道的空间其实是由三条通道纵横交迭组成。

三条通道,三种画面,三种心情。

它们分别代表了象征着犹太人命运的流放之路(Axis of exile),屠族之路(Axis of Holocaust)和未来之路(Axis of Continuity)。

沿着流放之路前行,我被引领到一个露天的流放花园(Garden of exile),说是花园,却尽显苍凉之意,这里不设灯光,不见花卉,凭藉微弱的星光,园中只见矗立了一个由49根空心水泥柱组成的记念碑阵,柱子上却栽了荒芜的枝桠,杂草似地矗立着。48根水泥柱里填的是柏林的泥土,48的数量是为了记念以色列在1948年立国的年份,碑阵的玄机却是落在最后的第49根柱子,因为内里装得是耶路撒冷(Jerusalem)的泥土。漂泊到了尽头,终于还是有了自已的土地,说的也是心怀故土的故事。昏光中,杈梢风动,月影移墙,凛洌寒风吹来,空气中仿佛能嗅出丝丝犹太人被迫背乡流放中的苦难气息,那是一种生命流着汗水眼泪要活下去的味道。

回转到另一个方向的屠族之路,路的尽头是个没有出路的封闭空间,也是个高高耸起的朝天高塔。高塔也露天,也不设照明,也对的,连生命的火焰也灭了,还要灯光来做啥?高塔朝天怒吼,仿佛在质问着天?也对的,当它的子民象蝼蚁猪狗般被屠杀时,天又做了什么?高塔里空空荡荡,参观的人内心也空空荡荡,人不作声,就是一片梦魇一般的死寂。因为幽暗,撞进来的幢幢人影,都幻化成无数环跷不愿散去的冤魂,他们不甘心啊!送进营里时,他们仍旧相信还有明天。只是后来,毒气下来了,也就什么也没有了,那些逗过的小手,那些吻过的嘴唇,那些微笑的脸。

未来之路则是真正通向展览馆的走道。来到尽头,前方是一连迭耸飞起来的梯级,把游客引向地面层、一楼和二楼的展览厅。展览厅的空间设计得迂回曲折,空间与空间之间有着一种连贯又分离的感觉。往往转过一个拐角,虽是另一章全新的展览品天地,但是透过挑空的楼层与室内装横设计的连贯性,某一段的展览厅总是能与邻里的空间抱持一种对话与沟通的互动感。如此余韵袅袅的格局设计,展出品的摆设方案也应记一功。

《犹》馆内的馆藏非常丰富和有历史价值,展出品对于犹太人的文化历史,社会习俗和大屠杀事件都作了详尽的介绍与解说,如果一个人肯花上一天时间在馆里浸泡,我相信他“出关”后,已能当半个犹太专家。除了传统上把物件置放于玻璃柜里展出的方式,《犹》馆也用了很多先进的科技,以影音互动的新颖展示方式来吸引游客的垂注,这无疑使游客的整个游览过程变得更有趣味性与参与感。其中有一件展示品的展出形式最令人赞赏,话说我们在展览厅里左穿右窜途中,在一个靠墙的死角发现摆放了一座有着齐人高,就算联合两人双手也环抱不完的多边形深黑色块状物体,块状物体的表面平滑无缝,试敲数下,发现其表面都是由黑色不透明玻璃镶组而成。黑溜溜的一块庞然大物搁在一角,也看不出是什么名堂,往旁一看,标示着的主题是:消失的艺廊(Gallery of missing),后来我和Thomas才发现到不远处的一个架子上搁放着写明只供Gallery of missing专用的耳筒。我们载上耳筒后躲进黑色物体的死角里,才赫然收听到从物体里传出来的扩播信息。被遗忘的角落却有着消失的声音,构思巧妙若此,又与博物馆的设计概念相呼应,创意得真令人折服。

逛着逛着,瞧见一架机器前竟然络绎不绝围了好些人,知道一定有好东西,趋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让你把银币投进去的机器,之后再使力转动机器的把手,就能把你的银币辗造出一枚椭圆形的《犹》馆记念币,但是只限五分钱的欧币。刚好我身上没有,赶忙象发现新大陆一样跑去告诉Thomas和Quence,也问他们可有五分欧币。遗憾的是他们也没有。真是气煞!所以奉劝要去《犹》馆的朋友,进馆之前要准奋一些五分的欧币噢!(六月,记下了吧?)

令《犹》馆名声大噪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它内里有着六个“消失”的展览厅。听起来有点玄吧?难道Libeskind还是大魔法师,能创造出看不见摸不着的异度空间?其实它们只是五个被刻意用墙面封闭起来的虚空,如不细心留意,游客也可能完全不会察觉馆里有着一个这么诡异的空间。但是细心的游客偶而能透过一些洞开的窗口瞥见这一个不能进去却垂直贯穿了整栋建筑物的虚无空间。Libeskind如果早两千年出生在中国,倒是跟老子沆瀣相投,可成莫逆。道德经曰:“有无相生”,“无之以为用”。Libeskind 创造这些虚无空间的意念与老子一千年前的学说却似心有灵犀地相互应着。透过这些不存在的“展览厅” ,Libeskind 来试图唤醒人们对柏林历史中犹太人被消弭去的记忆。一个杯子,因为它内里的虚空(无),所以它才能被作为一个有用的器具。以无显有,人们才能察觉到“有”的存在和意义,Libeskind就是要人们醒觉今天他们在《犹》馆所看到的展览品背后都是由已经消失的人、物和故事所构筑而成的。哈哈,有点瞎掰的味道吗?建筑有时就是这么一回事,说穿了,一个成功的建筑师与一个落拓建筑师的区别就是看他们的嘴皮儿功夫能不能耍得天花乱坠而已,Libeskind 显然是此道高手。

虽说这些虚空的“展览厅”并不开放给游客参观,却还是有一个在处在尾端被称为记忆的空间(Memory void)的虚空“展览厅”能让人进内一窥其秘。主要是因为这里展示着一件名唤“秋之落叶”的现代艺术品,讲得也是大屠杀的故事。步进这宽耸空荡的空间后,只见地板上铺天盍地地铺叠着一个个圆形的铁铸人脸,人脸直径大小如一个手掌,张口圆瞪,似呆还怨,仿似一个个呐喊的灵魂。游客踏步彳亍其上,人脸交迭碰挤发出声音,一步一呻呤,一步一心悸。怔忡间,整数10 000的铁铸人脸代表的不只是凋零了的灵魂,那也是层层叠叠泻满一地的惊心动魄。

看了几处揭示死亡和人类受难的收藏空间,心中不免戚戚。可是Libeskind没把这些展览厅作为主要展示馆的用意是可以猜测的。Libeskind设计这《犹》馆的主要用意不是要游客步进馆内后,看着他把犹太人身上一块一块的血肉切割下来抛向游客后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向他们申诉犹太人是曾经如此悲惨地刍狗求存,纳粹帝国是曾经如此地灭绝天良。《犹》馆这建筑,Libeskind 是要人们来了,记住了,明白了,忘掉了,再向前走。因为心怀仇恨的人是没有未来的。

《犹》馆内更着重的其实是向世人展示,在德国历史上,犹太民族曾展现的卓越学术或政经方面的成就。馆内展示的文物间接地表扬了犹太民族无论是在德国历史上或是世界的舞台上,他们对人类文明的建设所作出的贡献都不容被否认。母须赘叙太多人物,只掷下爱因斯坦一个名字,已是人类科学文明的代号。把Axis of continuity作为《犹》馆的主轴来设计,却把苦难的历史放在没有出路的空间,Libeskind的用意昭然若揭,如果游客白天前来,主展览厅内随处可见阳光从杂乱洞开的条纹窗口洒进馆内,迂回前行间不断发现的新一章展示空间,都一一暗示着希望他们从《犹》馆身上看到的不是黑暗与死亡,而是前方的光明与希望。

把Axis of Continuity译成“未来之路”,而不是“延续之路”,原因是:生命能自信地延续下去,才有未来。

Tuesday, March 14, 2006

中欧五国记-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二)

“要真正发挥独狐九剑的威力却必须在学会之后再把剑招忘得一干二净。”

若说柏林是我中欧此行最想游览的城市,那么在柏林我最想看的建筑就是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犹太人博物馆(Jewish Museum〕了。《犹》馆设计的独特使得当年此馆建成时,虽然展出品还未被安置在内,民众已争先买票进内参观。宛如宝剑还未出鞘,剑气已四溢伤人。

要说犹太人博物馆不得不提什么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因为这《犹》馆就是建筑学上解构主义的代表作之一。要是我依照学术书上照本宣科地跟你解说什么是解构主义的话,我保证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正在听着一名精神病患在梦游时说的梦呓。因为解构主义其实就是从哲学中演化而来的一种最新建筑学说。

真要了解什么是解构主义,我认为必须先明白什么是独孤九剑。啊。。啊。。!先别砸我鸡蛋!人家真是一本正经地在讲的!

听好!如果我们检阅建筑学风格在建筑史上的发展,其实跟金庸所描述的武学境界有异典同工之妙和可以互相借镜之处。金庸作品里,一个学剑的剑客,必须从最基本的简单招式一招一式扎实地学起,熟练后才进而修习招式繁复的上乘剑法。可是当练臻一流高手境界时,平平凡凡的剑招也能使成威力奇大的绝招了,杨过使的玄铁重剑就是有着这种返璞归真境界的威力。可是要再更上一层楼,那就是令孤冲的独孤九剑:无招胜有招的境界了。

再看建筑史上,建筑风格大体上的演义发展也是从起初要求左右对称和稳重的古典主义(classicism)风格开始,后经开始异化的歌德式(Gothic)风格,才发展到繁杂多变的巴洛克式(Baroque)风格和洛可可式(Rococo) 风格。届此,建筑风格的发展又返璞归真地转成简洁实用的现代主义风格(Modernism)。以现代主义风格为基础,建筑风格再发展出开始稍为偏离常规兼格局新颖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建筑风格,再下去,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其实已显露出一点解构主义的雏形。虽然如此,这风格下的建筑还是很注重机能与空间实用性的设计考量。来到80年代,解构主义开始萌芽,建筑史上终于出现了看似不按牌理出牌和全无章法可言的建筑风格。走进解构主义旗下的建筑,你可能会发觉墙象是快要倒下的倾斜模样、柱子是可以左插一根右插一根却看不出有实际支撑作用的结构、通道可以是引向半空却突然戛然而止的一个悬念、屋顶是可以被筑成象是一条阿米巴变型虫。正如我之前所说,建筑史发展到解构主义,它已如独孤九剑般,拼弃了规条常理来出招,梁柱和墙壁是垂直或曲横已不再重要,重点是一剑挥出,建筑能传达有如击中要门般的意义。

如果顾名思义,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象就是跟传统的结构主义(construction)对着干的新建筑学说,但是深究之下其实也并不尽然,它并不否定传统建筑风格的价值。它的目的其实是试图把一直以来的建筑结构颠覆,再以人类从来没有过的型式重组,以着重传达感性意念的创奇空间,让置身其中的人类能感受全然未曾领会过的新建筑体验。风清扬教令孤冲独孤九剑时也是从一招一式的正统变化开始教起的吧?要真正发挥独狐九剑的威力却必须在学会之后再把剑招忘得一干二净。解构主义的奥义也是同出一辙,修习的基础还是建筑在传统的结构主义上,与其说它是“反”传统建筑教条的学说倒不如说它是一种传承于传统建筑学说的延续,只是发展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这新建筑学说已能开创出一片如独孤九剑般可以自由挥洒的建筑新境界。

即然全然没有模式可循,可能有人会问?那是不是任何人只要随便乱建一通就可称自己为解构主义的大师。呵呵,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解构主义的世界里,我们还是可以辩识出这些型象各异,惊世骇俗的建筑还是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个字:型(酷)!所以如果你建出来的解构主义一点也没有令人惊艳的感觉,我们不会它为解构主义作品,但是对于这种作品,我们对它们还是有一个别的称呼,那就是:拉毕斯主义!没听过吗?出处是英语的“rubbish〔拉毕斯〕”,义译就是垃圾!要是阿猫阿狗拿剑随便乱挥就可以当成独狐九剑来使的话?哪我们还需要大师吗?

呵呵,上一段纯粹是本人自身领会的一番玩话,真要续继探讨什么是成功的解构主义,我的柏林游记会变成建筑论文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看点书吧。

在柏林时认识了两位从香港来欧洲念书的男女,男的叫Thomas,女的叫Quence。我在柏林东闯西闯的几天里,大部分时间都是跟他们结伴同行的。所以去犹太人博物宫时我们也是一起的。印象中,欧洲的博物馆一星期里,都会有一天的闭馆时间是比较晚的,我们去的时候正是博物馆延长闭馆时间的晚上。但是建议要去的朋友,请尽量选择白天吧,因为镶嵌着金属锌片的建筑物外墙,在白天的日照下看来了,会银亮皑皑,配上蓝天白云,好看多了。我怎么知道? 我当然知道 ,因为待Thomas 和Quence离开柏林后,我自己找了一天在白天又跑去看了一次。(哈哈,Quence你听了不要羡慕呵!)

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犹》馆外观看起来就象是一束闪电的立体符号,对了,就跟Harry Potter 右额上的那个闪电伤疤非常相象。要不是Libeskind设计《犹》馆时,罗林(J.K. Rowling)女士还没开始写Harry Potter。世人会以为Libeskind也是Harry Potter 迷,所以从Harry Potter 处偷取灵感。 根据Libeskind的说法,他是以犹太人中缺席的文化和存在的文化来作为两条形成《犹》馆空间的脉络。在这两条脉络的互相依据却又互相倾轧撞击下的概念,Libeskind在土地上勾勒出一个连贯却典折和一个顺直却段碎的合成空间。把这个空间形体化后,结果是出现了一个仿似被撒裂的大卫之星般的建筑物,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Harry Potter闪电伤疤”形建筑。其后,Libeskind又在其上随意破开无数看似斑斑伤痕的窗口,无论是意识上或形态上都隐喻地诠译了犹太人在历史上被屠杀压迫和扭曲苦痛的命运。

《犹》馆的进门是一栋巴洛克式的旧建筑,这旧建筑的前身其实是柏林博物馆。话说 Libeskind设计《犹》馆时,本来只是作为在原地的旧柏林博物馆的一个扩建项目,可是设计出来后,却喧宾夺主,成为更具吸引力的主要卖点。柏林博物馆眼见引狼入室之下大势已去,也就索性另迁他处另起灶炉了,结果整栋旧建筑也就被拼入《犹》馆的版图里。旧建筑物和新建筑物之间,只靠一条埋藏在地面下的通道衔接。不知底蕴的人还可能把两座建筑物看成毫不相干的个体。把旧柏林博物馆改建成《犹》馆的正门入口,还有一层意识上的玩味:要了解犹太人的历史,就必须正视柏林的历史。


但是在我们买了票要进内参观时,却发生了一段不愉快的小插曲。话说《犹》馆的保安严苛,所有参观人客的随身行李都必须通过“X”光检验。刚好我随身带了一卷感光度SO1600的负片胶卷,我知道保安的X光检验器虽然对感光度低的胶卷不会产生影响,可是只限于ISO800以下的胶卷。一般上通关时,只要我跟海关人员解说,感光度高的胶卷都能获得通融,不须经X光检验。

小学课本里曾读过一篇“狼来了”的课文,主题是教导做人要诚实不可以说谎,我想这课文对我的人生真是贻害不浅。小学时候,校长的太太打电话来问我校长和秘书在学校是否举止很亲密?我据实回答说是,结果隔天莫名其妙地挨了父母一顿臭骂。中学时代考了驾照后开着车子在路上被交警拦下问我刚才的交通灯是什么颜色?我据实回答说是红色,他点头说很好之后给了我一张罚单。大学时代,讲师问我呈交上去的作业有一部分是不是抄某某同学的?我据实回答说是,结果他给了我一个“D”。后来交了一个女朋友,她问我如果我妈妈和她一起掉进河里,我是不是会先救起我妈妈?我也据实回答说是,结果她连续三天没有给我好脸色看。后来我终于明白,原来世人都不喜欢听真话。也请不要告诉我华盛顿当年勇敢承认是他把樱桃树砍倒后仍被夸奖为诚实的故事,那只是因为当时他父亲瞥见一脸凶相的华盛顿手里还紧握着利斧。所以为了培养出孩子们日后对于这世界的“正确”人生观,我恳请教育部把这两篇“误导”小孩心灵成长的文章从小学课本里删去。

轮候到我时,本来只要我不声张,把胶卷偷放进裤袋里,充当没事人一样混进去就能免生技节了。可是我那无可救药的毛病又犯了,一箱情愿地想着只要我向他说明,一定会获得坦白从宽的通融,结果当我出示胶卷向保安人员解说了之后,他却执意要我把胶卷放进X光检验器里,任我如何费尽口舌,他也无动于衷,还板起一副臭脸告诉我要是我不愿意通过检验,我大可以打道回府,博物馆不介意少我一个客人,我听了后当场勃然大怒,要不是眼见Thomas 和Quence 已经进去了,我肯定立马扭头就走,就在此时,后面的队伍因为我跟保安人员的争拗而越排越长,后面不耐烦的人群终于在后面起哄:“Just follow what they said!”,我听了无疑火上加油,当时真想马上吼喊回去:“Fxxx off, what do you all know about photography! ”可是冷静下来想想,总不能撇下Thomas 和Qunece在里面苦等,因为先进去了的他们看不见在外面发生的事情。内心挣扎一番后,只好屏着怒气无奈地把胶卷放进X光机器里去。这是德国人一丝不苛的民族性格第一次让我感到厌恶。
。。。。。。。。。。。。。。。。。。。。
(未完待续)

P/S:
1. 大卫之星(Star of David):又名所罗门的封印(Seal of Solomon),现是犹太文化和犹太教的象徵。

Tuesday, March 07, 2006

中欧五国记-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一)

“命运之神似乎对待每一样事物都很公平;某一时段时亏欠了你,就会在另一个时空对你作出补偿。”

柏林(Berlin)是一个传奇的城市,却命运多舛。本是一个文人名士聚集,商务欣欣向荣的城市。二战时期,却被希特勒作为征战全世界的纳粹大本营,当年如果第三帝国战胜,全人类的命运固然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但是柏林俨然会一蹴而成近四分之一个地球的首都。也不懂是柏林的运气差了一点,还是人类的运气好了一点。二战结束,德国战败,柏林被盟军攻克时,城内半数的建筑物都毁于炮火之下。偌大一个德国首都,几成废墟死城。

福祸相系,殊不知,这正是命远之神日后为如凤凰浴火重生的柏林所写下的第一个楔子。可是在命运之神还没向世人揭示柏林在日后会为自己迎来辉煌的命运之前,它还是经历了一段峻寒的日子。

作为战败国的首都,柏林在二战结束后被英法美苏四国分而冶之,从此这个城市如战败的阶下囚,事事仰赖他人鼻息过活。二战结束后,换来了冷战时期。在愚味的政治摆弄下,市中心筑起一道围墙,好好的一个城市因此被一分为二长达28年。本是同胞同宗的柏林市民,只因一个墙内墙外的差别,就是一个天堂与地狱的对比。围墙一带就此成了发展停顿兼守备森严的死寂地带。为了安全考量,西德政府更把一国首都换成了波昂(Bonn)。失去了作为一国之都的地位,柏林自此一时从世界的大舞台退下去了。

冥冥中,命运之神似乎对待每一样事物都很公平;某一时段时亏欠了你,就会在另一个时空对你作出补偿。

1989年11月9号,柏林终于在这个寒秋里等到了它的春天。因为,矗立了28年的柏林围墙在一连串戏剧性的政治事件发展下,在这一天倒下了。随着柏林重新被选为德国统一后的首都,围墙一带被清空出来的空地,顿时承载了重新衔接东西德作为一个统一国家的使命。往日近乎人烟灭绝的死寂地带顿时成了柏林重新出发并迈向新世纪的立脚石。德国政府知道,必须对柏林这片土地大刀阔斧地重新规划及建设的时侯到了,加上二战时期不少被炸毁后仍迫切等待重建或改建的建筑群。德国政府向全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发出了邀请讯息:来!来参于这个打造一个新都会的建筑飨宴!全世界的著名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倾刻如一群被血腥味所召唤而来的鲨鱼,蜂拥而至。原因是,在建筑吏上,从来没有一个如此历史悠久的城市象柏林这样能提供如此优渥的天时、地利、人和来给于当代建筑师们实践新建筑理念的契机。

届此,浴火重生的柏林已经往修成正果的方向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德国统一的数年后,充斥柏林天际线的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工地重机吊臂,建筑工地五步一小场,十步一大场。柏林顿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

来自各地的建筑大师,象一群好玩的顽童撞进了一间可以让他们任意泼墨涂鸦的画室,任意挥洒。建筑大师们如Peter Eiseman、Daniel Libeskind和Frank’O. Gehry等一一迫不及待地在这个“建筑工地”上插上了标示着他们独树一帜的建筑作品。所以要说今日的柏林,不能不说建筑。柏林市内,由2711根钢筋水泥柱组成的犹太人大屠杀记念广场(Holocaust memorial)、世界上透明度最高的国会大厦(Reichstag)圆顶和晚上尽显妖魅炫华之能事的波兹坦广场(Potsdamer Platz)等。无一不打破了传统建筑的信条,带领人类进入充满建筑新体验的新建筑世纪。上海在三十年代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这时的柏林却被称为:“建筑家的乐园”。

近年来,随着这些风格强烈、创意十足、实验性高却充满魅力的现代建筑或规划项目的一一落成,今日的柏林宛如一个被施于魔法的城市,从一个颓败破落的佝偻身影摇身一变,赫然成为一个穿着前卫炫目并在天桥上搔首弄姿走着猫步的高极名模。建筑的影响力有时真的令人感觉不可思议。当年Frank’O. Gehry只在西班牙的一没落海港城市毕尔包鄂(Bilbao)设计了一栋引得众人不惜不远千里前来参观的古根汉(Guggenheim)博物馆就令得整个小城起死回生。现在众大师们联手在柏林这城市上发功,威力可想而知。分析家认为,依照柏林现今的蓬勃发展趋势来看,柏林毫无疑问将会成为未来全球十大城市之一。

挟着人类新建筑的未来城市模式,横空出世般,柏林终于再一次登上了世界大都会的舞台。除了种种散发着后现代建筑魅力的新建筑,其实柏林也拥有不少美丽的著名旧建筑:如规模宏伟的巴洛克式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建于十七世纪的夏洛登堡(Schloss Charlotternburg)和已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岛(Museumsinsel)建筑群等。加上建筑史上,曾开创现代建筑理念的包浩斯学院(Bauhaus)仍然矗立在市里。今日的柏林对于学建筑的人来说,其地位无疑相等于麦加对于回教徒来说的意义:一个一生人至少要去朝圣一次的圣地。

作为一个学建筑的人,在我抵达柏林的寒夜,虽然气温冷得让我只能联想到自己是一条被宰杀后置放于冰箱顶层冰格里的鱼,可是当我双足踏上柏林土地的瞬间,我的血液却正在沸腾。

没有骗你,那时,柏林正在呼唤着我。
。。。。。。。。。。。。。
(未完待续)

Wednesday, March 01, 2006

书单

有在新加坡就读的中国友人放假回乡,问我有什么书想要她托买,于是似了以下一份书单叫她找找看:

1.
书名:《我如何当著十亿人眼前强奸了郭靖》
书类:人物传记
作者:李哑朋
摘要:本书是作者自述自己如何作为一名弱智人士,通过百折不挠的精神,在社会上努力奋斗,最后终于成为一名成功强奸犯的自传故事。
出版社:中国中央癫视智障人士协会出版社

2.
书名:《七天内征服发轮功》
书类:气功自学系列
作者:姜汁茗
摘要:据说此功法修练到最高境界,修练者可以发功使他人产生自焚现象;注意,是“他人 ”。
出版社:公安大队出版社

3.
书名:《我如何轻易赚取了我人生中第一个一百万》
书类:理财致富
作者:中国省委级书记与众高官们合著
摘要:此书是为了向二十年前知名改革派已故作家-瞪小瓶所写的《先让一小部分人富起来》一书致敬而写的。本书也被看成它的延续篇。
出版社:农民出版社

4.
书名:《乌鸦之遗精书》
书类:自然科学研究
摘要:书里以乌类作第一人称的写作方式忠实地记录了一只乌鸦每晚与不同飞禽走兽交配的宝贵生态学资料。
作者:木子媚与酒丹合著
出版社:博客出版社

5.
书名:《芙蓉花开》
书类:花卉园艺
作者:附庸姐姐
摘要:依照本书的教导来悉心照顾你所种植的残花败柳,二十天后,你的残花败柳仍然看起来象残花败柳,神奇的地方是它们这时心理上会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一朵出水芙蓉。
出版社:清花大学出版社

6.
书名:《黄牛企业的崛起》
书类:企管
作者:黄牛集团
摘要:本书阐述了黄牛集团成功的企业管理哲学。书中黄牛集团的总裁坦诚地指出,黄牛集团的营业额和净利能在这些年来一直保持二位数字的增长率,除了是其市场上的兢争对手跌倒局软弱无能以外,也因为集团一直秉持:“能给假票,绝不会给真票”的经营方计。本着服务社会民众的企业精神,集团总裁自豪地说:“我们总是能在春运紧张期间,提供车票给于那些买不着票回乡的群众们。”
出版社:民工出版社